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多发伤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是ICU常见的危重病,50%~70%多发伤患者出现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伤患者有3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内即死亡,约占死亡人数的50%。第2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6-8h内,约占死亡人数的30%。如抢救及时,大部分患者可免于死亡,称为/黄金1h[1],严重创伤早期多存在有效血容量不足,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重要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移位等,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如果补液过度,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各脏器严重水肿,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因此寻找一种快捷、有效的监测方法指导多发伤患者的液体复苏是至关重要的。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是结合了经肺温度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并经过一系列实验校正后,得到的一种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PICCO相对微创,技术准入门槛较低,已被许多学者证明可重复性好且更敏感。PICCO的容量性指标(ITBV、EVLW)相对于传统压力性指标(CVP、PAWP),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脏前负荷和肺水,更有效地指导液体管理,心血管顺应性、胸腔内压、瓣膜反流对其无明显影响,并可作为协助诊断、评估病情的一种方法,正被日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尤其是对重症患者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的工具,具有简便、微创的特点。目的观察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在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经股动脉放置PICCO动脉导管,经颈内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放置双腔或三腔中心静脉导管,通过PICCO指标的动态变化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心率(HR)及尿量等情况指导液体复苏。记录两组治疗前(TO)及治疗后6h (T1)、12h (T2)、24h (T3)的HR、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02/Fi02),72h复苏液体量,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28d内病死率。结果两组TO时的HR均高于T1、T2、T3,治疗组T2、T3时的HR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TO时的CVP、MAP、 PaO2/FiO2均低于T1、T2、T3,治疗组T2、T3时的CVP、MAP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T2、T3时点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72h复苏液体量(14451.7士162.9)mL、呼吸机应用时间(7.1士3.57)h、ICU住院时间(9.5+3.92)d、28d内病死率11.1%,对照组分别为(21520.6+178.2)mL、(15.2+3.79)h、(22.1士4.15)d、22.2%,P均<0.05。结论PICCO技术能有效地指导多发伤患者的液体复苏,减少72h复苏液体量,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和ICU住院天数,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