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并购浪潮。激烈的竞争促使并购技术得到了巨大创新和发展,从早期企业间的协议收购发展到绕过目标公司大股东或者管理层的敌意收购,并成为兼并收购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1993年“宝延风波”掀起了我国资本市场上敌意收购的序幕,随后陆续出现三新和君安抢购申华,北大控股延中,深圳天极光电公司试图控股上海飞乐公司等敌意收购现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股权结构日趋分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逐渐降低,流通股比例扩大,股份全流通时代到来,国家相继出台与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融资方式多元化,减轻收购方的资金压力,降低收购难度系数,这些举措大大增加了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在这一背景下,更需要对我国敌意收购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股权结构角度入手,试图探寻股权结构与敌意收购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二者的特征和规律,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管理层角度出发,减少由于股权结构的原因引发的敌意收购可能性。公司可以根据被敌意收购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做出有利的股权结构设置,加强反收购意识,随时关注自己是否成为敌意收购的对象,做好事前防御工作。 本文根据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内外目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利益最大化等相关理论对股权结构与敌意收购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选取我国上市公司1998-2010年所发生的敌意收购案例及相等数量的非敌意收购案例为样本进行配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股权分散程度加大,敌意收购可能性随之增加。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国有控股与敌意收购均为负相关,流通股比例与敌意收购正相关。说明股权集中度高或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敌意收购可能性较小;流通股比例越高,被敌意收购可能性越大;国有控股公司被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小于非国有控股公司。 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角度,若要保持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要注意股权的相对集中,适度扩大管理层持股比例,建立健全敌意收购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降低敌意收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