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气象文献是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气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因而人们很早便开始注意天象的观测和总结。自黄帝时开始,官方气象观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气象观测的主流,由之而产生的气象文献也成为古代气象文献的主体。中国古代气象文献的发展大约经历了萌芽时期、形成与完善、继续发展和继承与冲击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官方气象文献在古代气象文献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民间气象文献和宗教气象文献逐渐被纳入到官方控制之内。中国古代气象文献在春秋至秦汉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后历代不断完善,明清成为中国古代气象文献的滥熟期,同时又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按照气象文献的出版形式,可将中国古代气象文献分为图书、档案两大类。气象图书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编辑出版的文献,历代均有出现,朝代愈靠后,这种类型的气象文献也就愈多。气象档案主要是不出版发行的,或只内部使用的文献,这一部分文献数量非常大,既包括官方气象观测成果,如雨雪分寸表、晴雨录等,也包括私人气象观测成果。古代气象文献的形成者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官方科技人员和民间科技人员,及部分宗教科技人员。但由于官科技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主流地位,享有政治、财力和社会的优厚待遇,因此由官方科技人员记录、整理的气象文献无论数量还是保存状况,都超越了其他二者的观测记录。对气象文献也形成了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从气象观测机构、观测人员,到观测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以及数据的管理及泄密的相关处罚,都有严格的规定。虽然古代气象文献具有私密性,但历代还是非常重视气象文献的应用,使得气象与政治、军事、医学、音律等多方面均有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