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而北京城作为其国都,经五百余年的营建、拓张、改建而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集大成者,在贯穿整个城市的中轴线统辖下,拥有无与伦比的城市空间与城市格局!城墙与城门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以其宏伟的尺度成为都城城市空间限定的边界与节点,是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文化礼制、政治权力外化的产物。连绵的城墙和重重的城门除了是城市空间的骨架和重要节点,也是中轴线引导下城市空间变化的起始和标志,是都城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门的研究是完整都城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右安门除了建筑形制在外城城门中具代表性,其所处的辽、金故都区域还具有丰厚的人文气息和自然景观,同时也是外城西南部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原、东部城市进入京城的重要门户,其跨越明清两代形成的完整城门布局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极具代表性。本文对于明清北京外城营建的相关文献史料进行梳理分析,厘清外城城门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对外城城门测绘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以右安门为例进行外城城门的推测性复原的研究,从而加深对明清北京城门建筑的营造体系以及北京中轴线这一城市空间序列的理解。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首先提出了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对中轴线及城门相关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制定了相应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中国古代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对历代都城城市空间格局与中轴线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后更加详细的对中轴线、中轴空间与明清北京都城城市格局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与各个组成要素在中轴线统辖下所表现出的相互联系。第三章对北京都城中轴线与城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从时间上梳理了北京城格局的大致演变过程和以外城为主的城门营建历史沿革,接着从空间上分析城门在中轴线统辖下所呈现出的位置、布局与建筑形制特征,从而试图揭示出在城市演变过程中中轴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城市空间节点——城门这一要素的作用。第四章从历史背景、与城市内外交通关系、右安门总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要素形制进行分析,交代了右安门的空间区位、营建历史沿革和建筑特征。第五章开始对右安门进行推测性复原研究,首先进行了复原依据性分析,对相关营造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右安门相关测绘数据结合历史图像资料与今人对明清官式建筑营造的研究成果展开复原研究,完成了右安门整体布局及其城楼、箭楼的建筑复原。第六章是对右安门复原的回顾,将已完成复原的右安门成果与历史图像、文献数据进行比较,对此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复原完成后所遗留的问题。最后是结论章节,以右安门为例展开中轴线及其影响下的城市格局以及外城城门系统相互关系的讨论,总结归纳明清北京都城城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城门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和城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明清时期营造思维、文化制度、现实条件等对城门建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