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浙江省的“善后救济”——以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浙江分署为中心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为了医治战争创伤,1945年1月,国民政府设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其主旨是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援助下,在抗战胜利后,对广大收复区进行紧急救济和善后复原。 基于收复区面积广大,抗战胜利后,为了有效推行善后救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15个分署,浙闽分署为其中之一,成立于1945年底,初期辖浙闽两省,后福建由总署直辖,浙闽分署遂改为浙江分署,负责浙江一省的善后救济工作。 作为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地方执行机构,浙江分署在遵循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一系列议案、政策和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实际,在近两年的善后救济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救济与善后业务。救济工作主要包括急赈、特赈、工赈和难民遣返。浙江分署对老弱病残、赤贫无依、短期内非受赈不能生活者给予粮食、衣服、房屋、现金或安置工作等方面的救济,资助因战争流落异乡,无力回籍之难民遣返乡里。善后业务包括卫生事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在卫生方面,浙江分署以医院善后为主,同时兼顾医药救济和传染病预防工作;农业方面,浙江分署主要在免费发放或贷放农业生产资料、兴修农田水利、农田复耕及垦荒造林三方面进行努力,其中投入最多的是兴修农田水利,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修复钱塘江海塘工程;交通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修复铁路和公路两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修复浙赣铁路。 在战后各方面条件都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1945年底至1947年10月近两年的时间内,浙江分署通过一系列善救活动,使因战争引发的灾情有所控制,对浙江省战后经济的重建和社会秩序的恢复产生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战后复杂的国际因素和国民党执政能力的局限,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善后救济相对于日本侵略者长达八年的侵略战争带给浙江人民的巨大损失和灾难而言,其所能起到的弥补和救助作用相当有限,离医治战争创伤的根本目的相距甚远。
其他文献
内蒙古地区的“自治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焦点。选择这个题目,就是想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处理内蒙古“自治问题”的研究,认识在构建近代民族国家中,如何调整民族关系与国家政
宋代叙州是潼川府路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东接军事重镇泸州,西部临近文化灿烂之地嘉州,北临产盐之地富顺监,南部紧邻段氏大理国,是云南大理少数民族政权北上中原的必经之路,同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大型土楼二宜楼是中国土楼建筑之典范。二宜楼是闽南整体文化的产物,也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它不仅承载了居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