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对红壤稻田脲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壤稻田在晚稻生育期间脲酶活性从插秧到分蘖期逐渐升高,抽穗后逐渐下降,至收割后降至最低.不同类型稻田脲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肥田>中肥田>瘦田.脲酶活性随土壤加深而降低.该文以红壤稻田中分离出的一株脲酶高产放线菌为材料,经过发酵培养、破碎细胞、超滤、CM-纤维素柱层析和DEAE-Sephadex A-50柱层析等步骤,提纯其胞内脲酶,其纯化倍数为50.01,回收率为17.81﹪.该酶的抗热性不强,在70℃孵育30分钟后酶活力几乎丧失.该酶受pH值影响较大.在pH为5时孵育30分钟后,所测脲酶活力较小.在pH为10时孵育30分钟后,酶活力几乎丧失.茶多酚、硫酸铜和硼砂对该酶有抑制作用,半胱氨酸对该酶有激活作用.该文测定了72种植物叶水浸提液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这些水浸提液对土壤脲酶都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抑制作用最大的植物为一串红,抑制率达55.70﹪.最后从桂花叶中初步分离对脲酶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