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多个国家的研究均表明接触性皮肤损伤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不仅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是职业卫生领域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事金属机械制造及加工业的作业工人被列为是接触性皮肤损伤的高风险人群之一。因此,对该人群接触性皮肤损伤的相关危害因素进行研究对预防控制该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掌握金属机械制造及加工业工人接触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其分布状态;(2)探讨金属机械制造及加工业工人接触性皮肤损伤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非职业性影响因素;(3)探讨金属机械制造及加工业接触性皮肤损伤相关的个人防护及其有效性;(4)为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和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1家金属机械制造及加工企业开展了企业调查和个人调查。企业调查采用自制的企业调查表,个人调查采用经过修订的北欧职业性皮肤问卷(Nordic Occupational Skin Questionnaire, NOSQ),对上述企业的生产工艺、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分布、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情况、作业工人接触性皮肤损伤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和防护现状等情况开展了调查与研究。调查周期为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研究结果本课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420份,收回1964份,回收率81.6%,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85份。(1)金属机械制造及加工业作业工人同时发生手部和腕或前臂湿疹的发生率为7.5%(141/1885)。问卷自诉湿疹患者经复诊后的接触性皮炎的确诊率为24.1%(20/81)。作业工人湿疹发生率最高的企业为水泵生产企业,手部湿疹发生率为37.8%(62/164),腕或前臂湿疹发生率为29.3%(48/164)。手机壳生产企业湿疹的发生率最低,手部湿疹的发生率为2.3%(6/258),腕或前臂湿疹的发生率为0.4%(1/258)。湿疹发生率高的前五位工序依次为:热处理工序、造型工序、金属熔炼工序、组装工艺及喷漆工序(手部)或清砂工序(腕或前臂)。年龄≥32岁的作业工人湿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32岁作业工人湿疹的发生率。工龄为16-20年的作业工人手部湿疹的发生率最高,为20.7%(44/213);工龄为26-30年的作业工人腕或前臂湿疹的发生率最高,为19.0%(16/84)。工龄为0-5年的作业工人湿疹的发生率最低,手部湿疹为7.9%(69/871),腕或前臂湿疹为5.3%(46/871)。男性作业工人湿疹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作业工人。(2)导致接触性皮肤损伤发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铸造粉尘、金属加工液、环氧树脂、苯及其同系化合物、甲醛、金属及其盐类(锰及其化合物及铬、镍氧化物)和高温。导致接触性皮肤损伤加重的职业危害因素为铸造粉尘、苯及其同系化合物、强酸强碱、环氧树脂、重金属(锰及其化合物和铬、镍氧化物)以及合成清洁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敏感性皮肤和个人过敏史与湿疹的发生有统计学关联,二者可能增加发生湿疹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年龄≥32岁、有皮肤过敏史、有哮喘史、皮肤干燥和出汗时皮肤瘙痒为手部湿疹发生的非职业性影响因素;年龄≥32岁、有皮肤过敏史、有哮喘史和出汗时皮肤瘙痒为腕或前臂湿疹发生的非职业性影响因素。(3)是否佩戴防护手套的两组作业工人湿疹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企业虽然按照不同生产工序配备了相应的个体防护装备,但是依据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中的规定,企业并没有为作业工人配备正确合理的个体防护装备。结论(1)金属机械制造及加工业作业工人同时发生手部和腕或前臂湿疹的发生率为7.5%。问卷自诉湿疹患者经复诊后的接触性皮炎的确诊率为24.1%。水泵生产企业为湿疹发生率最高的企业。湿疹发生率高的前五位工序依次为:热处理工序、造型工序、金属熔炼工序、组装工艺及喷漆工序(手部)或清砂工序(腕或前臂)。(2)导致接触性皮肤损伤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铸造粉尘、高温、环氧树脂、甲醛和金属加工液。导致接触性皮肤损伤发生的非职业性影响因素有:年龄、工龄、性别、敏感性皮肤(皮肤干燥、出汗时皮肤瘙痒)和个人过敏史。(3)防护手套佩戴情况可能与湿疹的发生无关,其原因可能与防护手套的选择与配置不合理有关,应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预防和减少接触性皮肤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