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传统风险体系中受关注较少的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而应对系统性风险被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对货币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新的经济环境。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内容。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构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目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于供给侧的理论与内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主要任务等方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货币政策转型进行研究,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研究采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的方式助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提供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对次贷危机后国内外有关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进行总结和梳理,从中得到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启示。其次,结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通过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任务,进一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诉求以及两种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再次,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理论方面,基于DSGE模型,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冲击以及两种政策的协调,进而对两种政策的相互关系与协调方式展开研究,同时鉴于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方面,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我国GDP、CPI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实证分析我国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通过构建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对贷款利率划分了两种不同的状态,并且在不同状态下研究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对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证的研究,首先分别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优化与调整提出建议。针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现状,结合国外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渠道以及组织机构四个方面提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文研究了采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的方式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三个方面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蕴含着较大的区域金融风险,部分地区、行业、群体失业风险有所上升;进而从理论上梳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两种政策协调的必要性。(2)通过实证分析货币政策对GDP、CPI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率对GDP增长与CPI影响较为显著,货币供应量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为显著。实证结果也印证了我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基础,表明应逐步完善价格型指标,从价量两个方面共同维护货币环境的适度;通过构建非平衡面板模型和PVAR模型,分析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时效不同,将两种政策相互配合,可以有效管理商业银行不同期限内的风险。与宏观审慎政策变量相比,货币政策变量对商业银行风险的作用较弱,但长期影响不可忽视。(3)通过构建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研究2000年-2017年期间贷款利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利率划分的两种区制下,利率对房地产市场都有显著影响。样本期间我国有2/3的时间处于货币政策较为宽松的状态,并且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贷款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程度更大。根据区制转换概率与期望持续期的分析,表明我国处于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概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提供依据。(4)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进行系统性研究。为了更好地监测宏观审慎政策执行状况,应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金融稳定目标之间设置中介指标,宏观审慎中介指标需具有可测性、可控性、与金融稳定及资产价格具有相关性。研究表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中介指标应关注重点行业和机构,针对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和金融机构,选取与信贷规模、信贷分配、金融机构流动性、动态准备金等方面相关的典型指标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