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0年以来铅由于其潜在环境危害性及生物累积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铅,作为煤中常见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煤炭的开采、存放、选洗及燃烧过程中,大量释放到环境中,从而给环境带来危害。本文在研究煤中铅的丰度与分布、赋存状态、富集成因的基础上,以安徽淮南矿区为例,系统地研究了煤矿区环境中铅的地球化学行为。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加权均值统计法,计算得出中国煤中铅的平均值为13.0μg/g,不同成煤区域中Pb的含量差异较大,根据煤中Pb含量的不同,划分出低铅煤(Pb<20μg/g),中铅煤(20μg/g<Pb<40μg/g),高铅煤(Pb>40μg/g)三个不同的分级标准;且煤中的铅含量与成煤时代和煤级密切相关,其中晚三叠世煤和高煤阶煤中的铅含量较高,推测与区域的地球化学差异和后期的地质演化及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煤中的铅主要与硫化物矿物相结合,尤以方铅矿形态存在较为常见;在煤炭燃烧或者热解的过程中,煤中铅部分迁移释放到大气当中,部分铅会富集在固体残留物(底灰和飞灰)中。以安徽淮南矿区为例,探讨了煤炭开采过程中中铅的环境地球化学。在分析Pb的矿区表生环境中的含量分布基础上,对Pb的环境危害进行评价分析。该煤矿区土壤中铅的平均含量为28.3mg/kg,与煤矸石中的铅含量相当(29.2mg/kg);煤矸石可以通过雨水淋溶到土壤环境中。在矿区土壤中采集的动物样品(蚯蚓)中Pb的含量较高,而矿区塌陷湖水样中的含量较低,这说明铅通过土壤迁移到蚯蚓体内,而水体受其影响较小。对矿区农作物中Pb的含量研究发现,小麦根部的含量高于在茎、叶、壳中的含量,在籽实中富集,且超出了国家对食品中铅含量的限定(GB2762-2012)。在水稻和黄豆体内,大部分铅被固定在根部,其次是茎和壳。在三种作物当中,小麦对铅具有更高的吸收能力。鉴于鲫鱼肉中的铅含量水平在污染物限量范围内,塌陷湖水体中养殖的鲫鱼被认为是适于食用的。通过对每日摄入量和总危害商的计算,证明了矿区居民食用矿区生产的农产品暂时是没有较大的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