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濒危与社区反应——以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为例

来源 :青海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与语言生态保护是全球性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濒危问题更加值得人们关注。语言濒危问题是文化多样性观念下对语言资源发展与保护的重要探讨,既关系到语言资源的生态平衡,又对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语言问题与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濒危语言不仅仅是涉及单一学科的课题,而是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有鉴于此,本文将以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为例,通过对撒拉语使用情况的考察,探讨语言濒危问题,以及各个社区对此问题的看法。  在西北民族走廊上生活的撒拉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撒拉语作为撒拉族与回族区分的标志,是撒拉族重要的文化事项。而当下,撒拉人经济方式与生活方式逐渐多元,在与他民族接触更为频繁的情况下,撒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其他语言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态度以及撒拉语的语言功能亦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本论文选取撒拉语作为典型,通过对撒拉语濒危状况的界定以及社区对撒拉语功能弱化的反应,试图探讨我国濒危语言以及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发展,倡导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维护语言生态平衡发展。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结合了民族学与语言学的双重视角与多元研究方法,对濒危语言问题与社区反应作了主题研究。一是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撒拉语语言功能、语言态度以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探讨;二是通过田野资料,分析并归纳了人们对撒拉语发展的不同态度。并对照国外相关的语言保护举措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当下我国濒危语言的发展情况与不同语言主体对此问题的看法。  撒拉族和土库曼斯坦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文化与风俗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当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构建,使得撒拉族被一部分专家学者倡导作为中方与中亚沟通的桥梁,在这一背景下探讨撒拉语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撒拉语的发展与保护也将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发展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此外,选取社区反应作为主题,是对研究内容的创新;通过民族学与语言学多元研究方法的结合也是本选题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在当下我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的背景下,从多元视角探讨语言保护问题,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问题或者濒危语言的发展问题,探究语言背后的发展规律,思考语言与文化发展的趋势,并提出有利于保障民族语言权利、促进文化发展的语言保护规划,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在报业广告连续几年呈现下滑的态势下,江西宜春日报社围绕重大新闻事件、重要节庆活动以及当地市场需求,积极开展活动,创新活动模式,实现了广告收入的增长。 With newspaper
水俗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形态,从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容体系。本文主要以宁夏南部干旱山区水俗文化现象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对它考证辨析,分析考问水俗现象
“村寨旅游”最早于1960年代出现在西方人类学家的研究中,进入到我国学者视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995年前后,国家旅游局从国家政策层面大力提倡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1997年全
明清时期的赶苗拓业是历代封建王朝“平蛮”政策的延续与升华,其不见于封建正史,却大量存在于当今武陵地区的方志、族谱、碑刻及民间传说之中,并在当今少数民族心中形成了共
人口问题研究历来是民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明晰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探究这种变化的原因之所在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制定我区社会和经济的发
民族文化的高度复杂性,成就了人类能够生活在同样高度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人类利用不同的文化要素去适应于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而且这种不同的文化要素又能够相互之间穿插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