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合同的违约救济问题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i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出台的《民法典》和《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对预约合同的规定均缺乏明确性,尤其是未明确指出预约合同违约救济应承担何种责任。鉴于此,法院也因缺乏裁判依据而造成裁判不一的司法困境,在针对继续履行能否适用以及如何确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问题上,现行立法和司法难以给出一致答案。为求给司法实践提供一点路径参考,本文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案例着手分析实践中存在的主要争议焦点,再结合学说理论论证了继续履行之适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指出了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方式。本文的论证除引言和结语外,主文分为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是我国预约合同违约救济的司法困境。本章主要从案例实证分析入手,通过梳理样本案例,分析归纳出我国预约合同违约救济中主要存在两大困境:一是对继续履行能否作为预约违约之救济方式存有疑问;二是对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上含糊不清。基于这两个主要问题,后面行文将围绕如何解决这两个困境进行展开。第二章是继续履行可作为预约合同的违约救济方式。学界对此存在三种观点:“肯定说”、“否定说”和“内容区分说”,“否定说”认为预约合同的标的为订立本约义务的行为,因而受到继续履行的限制性规定而不得适用。并且继续履行的实质即强制缔约,这有悖于合同自由原则。“内容区分说”认为应当根据预约合同的内容作出不同的判定。本文综合分析认为“肯定说”具有合理性,仅非金钱债务可适用继续履行,预约合同之债务恰好属之。基于该合理性理论,本章从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分别对其适用的可行性展开了分析。第三章是预约合同的违约损害范围应予明确。本章首先介绍了学界对此问题存在的三种观点,本文结合这三种理论以及对司法实践中法院的不同裁判理由,找到了一种较为合理的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方式——以信赖利益损失赔偿为主,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考虑履行利益。预约合同是本约合同的缔约阶段,其违约损失应当与缔约过失责任相当,即应当以信赖利益为限。但有时候信赖利益赔偿又不能弥补权利人利益的损失,为求公平救济,维护交易秩序,在预约内容完备且可预见的情况下,法院可以考虑履行利益赔偿。此外,本章还对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进行了归纳整理,以便适用。
其他文献
在新形势之下,国有企业要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深化企业的党建工作,推进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的融合,不仅带动了党建工作的发展,还能够实现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本文就对于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融合的相关内容,作出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自2007年第一支绿色债券发行以来,国际上绿色债券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已超过50%。2016年中国发行了第一只官方绿色债券,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绿债发行国。随着绿债市场的持续发展,对绿色债券定价机制的了解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中国市场上2016年至2019年期间发行的317支绿色债券和270支传统债券作为样本,以此来全面探索绿色债券的定价机制。我们首先对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券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步带动了城市发展,大量农民工来到城市务工,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80后”新生代农民工现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十九大之后,我国主要矛盾的转换使幸福感成为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对促进社会公平、提升人民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对农民工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而现有研究对于农民工的分
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国公路建设的基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要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验收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验收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验收经费投入不足、验收管理培训较少、验收管理内容不规范等。如何做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验收管理,是本论文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大量的农村公路验收管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采用相关专家问卷调
一直以来,人们都更关注硬科幻小说,而对软科幻的翻译研究却比较少。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为中国新生代科幻代表作家刘慈欣发表的第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作为通俗文本,科幻小说中天马行空情景描写,以及涉及科学理论知识的部分凸显了其文学性和科学性。对该文本进行分析,对探索科幻小说的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带上她的眼睛》主要通过人物间的对话以及描写来推进。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现对话时的神情
学业成绩是学生学业成效的直接反映,而课外补习则被视作拉开成绩差距的重要途径,从补习的规模与强度便能见得其深刻影响。但是,家长、学生和教师对课外补习的价值褒贬不一:家长将课外补习视作家庭教育的替代品,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学生将课外补习视作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教师则认为课外补习对学生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弊大于利。研究课外补习的现状,对于形成多方教育合力,优化学生补习效果有着较大的实践价值。本研究以A小
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乡村地区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乡村地区的振兴具有极大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实现其有效联结以激发乡村活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是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新时期乡村的现实需求,结合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本文以河南省乡村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兴旺层面对经济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三大层面对社会子系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悄然改变了社会的通讯方式、政府的运行流程、商业的交易模式和人们的交往习惯。在21世纪,人们的生活、社交、学习、工作等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网络,随着这种依赖性的增强,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面对一种新型的安全威胁,那就是网络安全问题。在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才能更好的解决现今的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了网络安全领域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分析
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企业中以知识为载体的“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开始超过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目前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强制性要求企业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较为有限,大部分的智力资本要素信息属于企业自愿性披露的范畴。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进而促进还是抑制企业的智力资本自愿信息披露是公
乡村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承载了无数或可见或不可见的丰富而宝贵的传统资源,自文明发源起的千岁年载,乡村就包容着游子的思念寄托,眼望着国家的兴盛中坚。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和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冲击下[1],乡村层面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资产价值被普遍性无视继而消减,乡村不可避免的爆发出种种生态环境、文化风貌、社会矛盾问题,可以说,乡村环境在不断衰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