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乡农村公路是支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通道。目前在县乡农村公路供给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我国大部分农村公路基础薄弱,总量严重不足,等级偏低,通行能力较差,在短时期内,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公路产品的需求与政府的供给能力存在着极大差距;其次,在一些地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的主体不明确甚至扭曲,其供给责任主体及其他主体所承担的投资比例不甚合理;第三,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县乡一级政府大多陷入财务困境,加之目前农村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依然比较狭窄,县乡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存在巨大缺口。面对县乡农村公路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分析县乡农村公路建设的供给状况,进而提出县乡农村公路供给可持续发展策略,有利于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有利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分析了县乡农村公路的公共物品性质和特点;研究了政府供给、社会自愿供给和市场供给三种县乡农村公路供给模式选择,说明了当前条件下县乡农村公路建设应当以政府供给模式为主,具体阐述了政府作为县乡农村公路供给主体的理由;同时以闽北S县农村公路供给情况为实证案例,研究剖析当前农村公路供给中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主体能力有限,制度外供给突出,供给需求表达不畅等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二元供给体制,税费改革加剧基层财源匮乏,基层政府“经济人”特性导致供给利益部门化、个人化,压力型行政体制导致供需脱节等;研究了美国、韩国、印度等国外农村公路供给的经验,提出国外农村公路供给对我国县乡农村公路建设的启示,最后阐述了构建县乡农村公路供给可持续制度的策略,即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改变城乡二元供给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合理划分供给责任,建立新型供给主体机制;畅通供给需求意愿,建立民主供给决策机制等,以供相关决策者和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