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旨在通过分析56例残胃癌病人的临床特点,研究性别、年龄、首次手术情况、术后至确诊为残胃癌的时间间隔等临床病理因素与残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从而确定影响残胃癌预后的可能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56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式,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56例残胃癌患者的基本信息、首次手术方式、首次手术后至确诊为残胃癌的间隔时间、外科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和结果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 exact test,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tudent’s t test进行分析,而非正太分布的计量资料,需用Mann-Whitney U test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即单因素预后分析)。将单因素预后分析中有统计意义的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⑴全部病例均经胃镜获取或手术切除且病理切片证实为残胃癌,发病年龄在43-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3岁;其中男性50例(占89%),女性6例(占11%),男女比例约为8.3:1;初次手术后至确诊为残胃癌的间隔时间为5~41年之间。⑵癌肿发生在吻合口者共20例(占35.7%),其中Billroth-I(B-I)式在吻合口发病者有6例(占30%),Billroth-II(B-II)式在吻合口发病者有14例(占70%),B-I式与B-II式两种不同初次重建方式在吻合口处发生残胃癌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⑶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组发生残胃癌的时间间隔明显长于恶性病变组(P=0.041);初次手术原因为恶性病变组行B-I式消化道重建的概率高于良性病变组(P=0.049);初次手术原因为恶性病变组癌肿发生于非吻合口处发生残胃癌的概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05);初次手术原因为良性病变组残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明显高于恶性组(P=0.024);初次手术原因为恶性病变组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概率高于良性病变(P=0.001)。⑷残胃癌病人的生存率主要与组织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外科治疗方式有关。而外科治疗方式是本组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研究发现,残胃癌更好发于B-II式重建组病例的胃空肠吻合口。初次手术原因影响胃大部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及发生残胃癌的时间间隔,良性病变组更倾向于行B-II式重建、发生残胃癌的间隔时间要长于恶性组。由于良性病变组行胃大部切除术时不必行胃周淋巴结清扫,以致残胃癌发生时更易出现淋巴转移,导致根治性切除的概率要低于恶性组。残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主要与残胃癌组织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外科治疗方式有关,与年龄、性别、首次手术原因、首次消化道重建方式、首次手术后至残胃癌确诊的时间间隔、肿瘤位置无关。而外科治疗方式是本组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治性手术可使残胃癌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生存率,若不能施行根治性切除,行姑息性手术,解决患者梗阻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但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还需进一步建立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探讨残胃癌的外科诊疗、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提高早期残胃癌的诊断率,了解各种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改善残胃癌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