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英两种语言在逻辑结构上的异同源于中西两大不同却又互相联系着的逻辑体系。西方逻辑学自创始以来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中国的古典逻辑一直是与政治相连,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直到“西进运动”之后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逻辑和语言的关系是辩证的。语言是逻辑的工具、基础和出发点,而逻辑则制约着语言的发展。此外,中国重综合,而西方国家重分析的思维方式,也导致了中英文两种语言在逻辑结构上的不同。因此,逻辑与翻译的关系尤为密切,可以说逻辑影响着翻译并制约着翻译的整个过程。 正如著名翻译家奈达所述,中英在语言学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英文依靠显性手段如形式变化或形态标示等来显示句间的逻辑关系;而中文则采取隐性的方式如依靠词序来显示。衔接与连贯是分析篇章的两大主要因素。在讨论衔接时,韩礼德将语篇层次的逻辑关系分成详述、延伸、和增强三大类,对中英文篇章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参照。 为了使翻译作品更符合目的语所属的逻辑体系,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分析中英文篇章结构的异同,并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符合中文和英文表达的实际可行的翻译方法。本文提出:翻译时,应注意逻辑的三大普遍规律,即同一律、不矛盾律及排中律。对于大小律的翻译,应采取遵循源语逻辑顺序的翻译方法。由于中西逻辑主导推理模式的不同,翻译时应采取重组逻辑顺序的方法,遵循中文“归纳”英文“演绎”的模式。同样,时序律和因果律的翻译也应采取重组逻辑顺序的方法,以符合中英文逻辑表达方式的不同。 联系逻辑和篇章语言学来分析翻译是翻译领域里一个新的课题。在逻辑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将会促进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的发展。同时,正确的利用逻辑也会提高翻译的质量。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句子和篇章的逻辑翻译方法,并提出了逻辑翻译的具体方法,希望可以解决翻译不合逻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