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巾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人工配制软水(25mg CaCO3/L)为实验水体,在27.5℃条件下研究水体中不同浓度铅(Pb)对中华倒刺鲃的生态毒理效应。进行了2个系列的实验:1.通过急性暴露实验测定了水体Pb对中华倒刺鲃(体重:8.52±0.24g)的96h半致死浓度(96h LC5o);根据预备实验的结果,设定急性实验处理的水体Pb浓度分别为0、12.5、14.0、15.5、17.0、18.5、20.0mg Pb/L,观测了实验鱼体暴露96h的生存情况,结果其死亡率随着P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运用直线内插法,求得水体Pb对中华倒刺鲃的96h LC5o为15.75mg Pb/L。2.参考急性实验测定的96h LC5o,设定慢性暴露实验水体的Pb浓度分别为Omg Pb/L(窄白组)、O.lmg Pb/L(低浓度组)、0.5mg Pb/Li(高浓度组)。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饱足投喂10周后,测定鱼体的生长状态及能量学和血液学指标,以探讨水体不同浓度Pb暴露对中华倒刺鲃(初始体重:38.88±0.95g)的生长状态及能量分配模式的影响。取得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鱼体的终末体重随Pb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两个不同浓度Pb暴露组鱼体的终末体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空白组(尸<0.05)。实验鱼体的肥满度、特定体重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累积率和能量累积率均随Pb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高浓度组显著低于窄白组(P<0.05);而干物质摄食率、蛋白质摄食率及能量摄食率均随P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高浓度组显著高于窄白组(尸<0.05);表观消化率随Pb浓度的升高表现为丌高的趋势,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2)实验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鱼体的水分和灰分随P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高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组(尸<0.05)。其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随Pb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高浓度组显著低于空白组(尸<0.05)。(3)实验鱼体的标准体重代谢率随Pb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高浓度组显著低于低浓度组和空白组(P<0.05);而SDA系数、SDA耗能、摄食代谢峰值/标准代谢的比值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高浓度组的SDA峰值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尸<0.05)。(4)实验鱼体的血糖随P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高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血清总蛋白、肝胰脏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随Pb浓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但在不同浓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两个Pb暴露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均显著低于窄白组(尸<0.05)。(5)实验鱼体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力随水体Pb浓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两个Pb处理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随P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显著(尸<0.05);而肝胰脏中ALT和AST活力均随Pb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6)实验鱼体的摄食氮、排粪氮、生长氮、排泄氮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将摄食氮作为100%推算了氮收支各组分的占比,发现生长氮所占百分比随Pb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高浓度Pb组显著低于窄白组(P<0.05),而低浓度Pb组与其它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排粪氮所占百分比在不同Pb浓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排泄氮所占百分比随水体中P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高浓度Pb组显著高于窄白组(尸<0.05),低浓度Pb组与其它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7)实验鱼体的摄食能和生长能在不同Pb浓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标准代谢耗能随Pb浓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在高浓度Pb组显著低于窄白组和低浓度Pb组(尸<0.05),低浓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湿著;各组之间特殊动力作用、活动代谢耗能和排粪能无显著差异;排泄能随Pb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高浓度Pb组显著高于空白组(尸<0.05),低浓度组与其它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与文献报道的资料相比较,水体Pb对中华倒刺鲃的96h LCso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中华倒刺鲃耐受Pb毒性的能力较强。2.在水体Pb的长期暴露下,中华倒刺鲃的血清ALT、 AST苫力的升高和肝脏巾ALT、 AST活力的降低,表明鱼体肝脏受到损伤,这可能是巾华倒刺鲃代谢率受到抑制的原因。3.中华倒刺鲃经水体Pb暴露后,其摄食量增加,同时对饲料的利用效率降低,从而降低鱼体对食物的同化效率,因此其生长受到抑制。4.水体Pb暴露使中华倒刺鲃的能量分配模式发生改变:食物能中排泄能比例升高,用于生长的能量所占的比例下降,因此能量的同化效率降低,而在同化能中,代谢能所占的比例升高,致使鱼体的生长能占同化能的比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