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肾藏志理论的肾虚质大鼠海马区学习记忆蛋白ERK1及Caveolin-1表达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肾虚质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ERK1、Caveolin-1蛋白的表达,从海马突触可塑性角度探讨肾虚体质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分子机制。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雌雄各4只)和肾虚质模型组(雌雄各6只)。合笼交配,采用“猫吓鼠”的造模方式,对肾虚质模型组孕鼠进行恐吓直至产子。4周后,从空白组随机选取12只仔鼠作为空白组,从肾虚质模型组随机选取48只仔鼠,分为模型组、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4组,每组各12只。每日对模型组进行恐吓刺激,对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恐吓的同时进行药物干预,其中补肾组予六味地黄丸药液,补心组予天王补心丹药液,疏肝组予逍遥丸药液,连续3个月。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称取各组大鼠的体重、脑重,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区ERK1、Caveolin-1蛋白的表达。结果:(1)Morris水迷宫检测:定位航行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补心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疏肝组降低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与补心组比较,补肾组逃避潜伏期有所缩短(P<0.05);与疏肝组比较,补肾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总路程均明显减少(P<0.01);与补心组、疏肝组比较,补肾组总路程明显减少(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30s内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补心组、疏肝组比较,补肾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时间有所缩短(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30s内目标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目标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1);与补心组、疏肝组比较,补肾组目标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2)各组大鼠体重、脑重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重明显减轻(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体重明显增加(P<0.01);与补心组、疏肝组比较,补肾组体重明显增加(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脑重明显减轻(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脑重均明显增加(P<0.01);与补心组、疏肝组比较,补肾组脑重有所增加(P<0.05)。(3)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ERK1、Caveolin-1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补心组、疏肝组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1);与补心组、疏肝组比较,补肾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采用“先天不足+后天恐吓”方法建立的复合型肾虚质动物模型,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肾虚体质的形成机理,具有操作的可行性;肾虚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其内在机制可能与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ERK1、Caveolin-1的表达降低有关;给药组学习记忆能力均有所改善,其中补肾组改善最为明显,可能与补肾方药明显提高肾虚质大鼠海马区ERK1、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有关;补心方药、疏肝方药改善作用不如补肾方药,突出了肾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与肾藏志理论一致。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产后缺乳的患者日渐增多。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疾病谱的改变,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也与过去有许多不同,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目的:以全身化疗为基础治疗,以“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为中医治疗主线,观察健脾活血解毒方对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并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选择晚期胃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