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明确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既往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试验组:首次给予负荷量:吲哚布芬2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顿服,维持剂量:吲哚布芬100mg 2/日,氯吡格雷75mg 1/日;对照组:首次给予患者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mg 1/日,氯吡格雷75mg 1/日。累积连续用药7天比较两组用药前及用药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R)及抑制程度,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统计入选患者用药3个月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有无发生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心源性死亡)发生。随访期间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出血、消化道症状及药物过敏等)。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在用药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AA、ADP)用药后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5),两组由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程度(0.21±0.06 vs 0.21±0.05)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程度(0.41±0.08 vs 0.40±0.09)无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指标中APTT、PT、TT及INR均较用药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升高程度相似(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APTT、PT、TT及INR试验组的上升比例基线值较高于对照组。入选的60例STEMI患者在随访的3个月内临床疗效无统计差异(93.3%vs 90%),期间试验组发生2例心绞痛,对照组出现1例支架内血栓,2例心绞痛发作,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率,其临床疗效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无统计学差异,而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