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世界闻名的中国四大石窟,巴蜀地区的石窟除了大足石刻可谓享有盛誉外,其余大多则显得默默不彰。近几十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开始逐渐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到巴蜀地区石窟上来,在不同的学科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毗邻大足石刻的安岳石窟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造像艺术层面,专门从建筑角度出发的研究则寥寥无几。而石窟作为佛教建筑的三大类型之一,其实并不乏充足的研究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尝试从建筑历史研究的视角对安岳石窟中的重点石窟进行一次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安岳石窟距离大足石刻不远,与大足石刻相比,安岳石窟在安岳县分布得非常分散,由于种种原因,在整体保存上不如大足石刻完好。但是此地石窟胜在开龛造像的数目之众,仅就一县之地而言,谓其冠居巴蜀地区也不为过,况且其中仍然有不少研究价值较高的精品窟龛。经过调研与资料收集,本文在写作过程进行了三部分内容的研究:从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简述安岳石窟起源于南北朝、壮大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兴盛于宋代、衰落于元初的整个过程。这部分从社会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安岳石窟得以发展的原因,并且指出了唐代、五代、宋代三个不同时期石窟建筑营造主体的时代特色。对唐宋年间的安岳佛教石窟的分布情况、窟龛建筑形制和建筑装饰细节进行了初步统计与说明。简述了石窟形制的流变,描述了安岳石窟的窟龛特色和窟龛组合方式,分析了安岳地区的地质和交通状况,推断安岳石窟得以发展的地理因素,并通过举例说明安岳石窟所体现的佛教文化特征。通过实例分别对各时期的经变相龛中所表现的石雕建筑形象进行分析,对其他窟龛中的石雕佛教建筑形象进行分类整理。从这些直观建筑形象来印证唐宋时期的各种建筑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