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试论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尚奇观及其创作实践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f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李渔白话短篇小说涉及到尚奇求新的评论和研究情况进行一次梳理和回顾。主要划分了三个时期来进行梳理评述:第一时期,主要是清代学者的评论,其笔墨主要集中在对李渔《无声戏》和《十二楼》所作的一些序言和评论,多是片断式的感悟和随想,虽见解深刻贴切,但零散不系统。第二时期,由于对李渔小说研究的文章比较少,而值得关注的只限于孙楷第先生的研究,特别是他的《李笠翁与十二楼》,可以说奠定了现代学者研究李渔的基石。孙先生在文章中己经注意到了李渔小说尚奇求新的特点,但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三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的评述专著,但专门研究李渔小说尚奇求新的论文却很少。一些文章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或多或少涉及到了李渔小说尚奇求新的意识或思想,但他们只是进行局部的阐述,而没有人把这种意识或思想作为一种小说理论来研究,也没有人对李渔小说“尚奇观”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专门性的界定和深入阐述。因此,对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尚奇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有十分的必要性了。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古典小说尚奇观念历史流变的阐述以及对李渔小说创作中渗透的“尚奇观”进行分析。在第一节中,主要探寻以“奇”为美的审美观念在中国古典小说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魏晋六朝时期小说所显示的“尚奇”观念更多指向鬼神世界的荒诞之事;而唐代小说的“尚奇”观念,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人事之奇”;这种观念演变到宋元时期,小说创作所显示的“尚奇”就出现了融合的倾向,即演变成“尚怪奇”和“平中求奇”两种形式;最后发展到明清时期,这种观念日益成熟,总的趋势表现出“平中求奇”,但这种“平中求奇”比起宋元时期的观念是一种深化和成熟。在第二节中,对李渔小说的“尚奇观”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是对“非奇不传”、“常中见奇”和“新奇同质”三种思想进行阐释,从而指出这三种思想渗透在李渔小说的各个方面。其中“新奇同质”的思想是李渔小说“尚奇观”的核心思想,这正是李渔超出以往任何时代小说家或小说理论家的独特地方,也是他突出的理论贡献。总之,李渔小说的“尚奇观”是“非奇不传”、“常中见奇”和“新奇同质”三种思想的外化和体现。 第三部分:主要着眼于“尚奇观”在李渔小说创作中的展现。李渔在创作《连城璧》和《十二楼》时有意识地把“尚奇观”渗透在小说的各个方面。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从艺术形象之奇、题材内容之奇、艺术手法之奇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小说塑造的艺术形象体现出“常中见奇”和“新奇同质”的思想,而这正是李渔创作小说所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而在题材内容的选取上,李渔以他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在日常情理之中把“常中见奇”和“非奇不传”的思想渗透在小说创作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去结撰题材,翻新过去的传统题材,从而显示出题材的新奇性。在艺术手法之奇一节中,主要从情节安排之奇、结构设置之奇、喜剧风格之奇和议论表达之奇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事实上,李渔小说艺术手法之奇更多的体现了“尚奇观”中“新奇同质”的思想。总之,李渔小说的“尚奇观”是渗透在小说创作的各个方面,通过本部分的论述加深了我们对“尚奇观”小说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部分:探讨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尚奇观”产生之原因。首先从社会背景方面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和时代风气对李渔小说“尚奇观”产生的影响。晚明时期尚奇求新的时代风气以及明末清初文学思潮中的创新意识都对李渔小说“尚奇观”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其次从作者自身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商业思想入手,分析“尚奇观”理论产生之原因。最后从作者行乐的生活态度和娱乐至上的文艺观念入手,分析李渔小说“尚奇观”产生之原因。总之,李渔小说“尚奇观”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他个人文学素养成熟的实践结果。
其他文献
荒野叙述是承载精神与地域的双重概念浓缩,是美国自然文学写作特色的集中体现。“荒野”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地理学上特定的区域划分,而是代表了文学概念中的“荒野”,是在文学意
本文主要探讨郑小琼在诗歌写作中由底层写作向个人化智性写作的转型,并通过对其转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了其写作转型的基本态势。本文还分析了郑小琼诗歌写作转型中的得失,在肯定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意识”是清末民初一个新出现的、特殊的核心话语,“国家想象”书写是清末民初文学书写中的一个突出的、典型的文学现象。本论文主要则是通过考察文学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阶段,六朝时期士大夫个体思想的突出特征是玄风炽盛,但是同时传统儒家的伦理教化原则以及人生处世政治规范,并非衰竭无所作为,而是与玄学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