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筋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F6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调筋正骨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调筋正骨手法治疗该病的疗效依据,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骶髂关节综合征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所有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至云南省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将符合骶髂关节综合征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按照1至72进行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试验组(调筋正骨手法)36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36例。所有患者每次治疗时间均为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间间隔2天。采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ERES(包括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及疼痛程度(Pain Degree))、改良中文版Oswestry腰痛评估表(ODI),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通过SPSS26.0统计软件整理数据,并进行归纳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从VAS、PD分析:两组治疗前VAS及PD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组内比较,治疗后分别采用组间比较,结论均有差异(P<0.05),都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但调筋正骨手法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手法。(2)从ODI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总分评分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采用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均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调筋正骨手法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3)从临床疗效分析:经2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总人数36人,其中痊愈3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人数36人,其中痊愈1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筋正骨手法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结论(1)调筋正骨手法、常规推拿手法,在临床上均能有效治疗骶髂关节综合征患者。(2)通过观察试验组及对照组在VAS及PD治疗前后的评分,调筋正骨手法及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但调筋正骨手法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手法。(3)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调筋正骨手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手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课题表明,调筋正骨手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其他文献
圣谕宣讲是清代统治者教化百姓,以巩固与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清代圣谕宣讲的圣谕文本主要有“六谕”、“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这些文本中涉及一些法律知识。在清代,为满足圣谕宣讲的需要,出现了不少结合《大清律例》注解圣谕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含有大量的法律知识,是清代宣讲圣谕的重要文本。清代民间的圣谕宣讲主要借乡约活动以进行。清代乡约活动的制度化、定期化,使得清代民间的圣谕宣讲日常化。圣谕宣讲因此而成为
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宏观层面上确立了医疗行业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国家大力推进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强调构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虽然成就显著,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民办医疗机构规模小且市场份额有限、整体的技术和设备水平不足、卫生技术人才短缺、配套政策和制度安排不完善。本文的研究与写作在遵循问题主义的思路下,重点围绕着新医改对税收法治环境的要求,结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精神,项目组将采用"互联网+教育"的形式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探究"互联网+教育"的科学模式
升入大学,学生就进入社会化的高级阶段,除要顺利完成学业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人生任务: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定向培养专业技能,学会学习,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念,完善自身人格,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