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颌骨三维重建技术对骨性下颌前突伴偏斜患者正颌术前后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此类患者正颌术前与术后下颌骨形态结构特征,探讨BSSRO术对骨性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治疗效果;以及分析骨性下颌前突伴偏斜患者BSSRO术后感染、升支舌侧骨裂开方式、下颌骨偏斜方向与术后颌骨骨折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及方法:实验一: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外科行BSSRO术的下颌前突伴偏斜患者为此次分析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选出16例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女性5例,男性11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3岁。采集所有研究对象BSSRO术前后CBCT资料,根据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的CBCT影像资料分为2组(T0、T1组),T0组为所有患者术前CBCT影像资料,T1组为术后6-8个月CBCT影像资料。将颏部偏离面中线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偏斜侧,与颏部偏斜侧相对的一侧为偏斜对侧。根据CBCT影像获得颅面部DICOM数据,将数据输入Mimics19.0软件进行颌骨三维重建,将三维重建后数据导入3-Matic软件测量颌骨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BSSRO术前后下颌骨相关数据,比较此类患者BSSRO术前后两侧下颌骨形态结构之间的差异以及探讨BSSRO术对下颌前突伴偏颌畸形的治疗效果。实验二: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外科行BSSRO术的23例下颌前突伴偏斜患者为分析对象,其中包括女性7例,男性16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6岁,下颌向右偏13例,向左偏10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术后1周及术后2-3个月CBCT影像资料,并将术后1周影像进行颌骨三维重建,回顾性分析BSSRO术后患者愈合情况;并以下颌角点为分界点,根据升支舌侧骨裂开线走行将骨裂开方式分为不同类型,分析BSSRO术升支舌侧骨裂开方式、伤口感染、下颌偏斜方向与BSSRO术后颌骨骨折的关系。结果:实验一:伴有下颌偏斜的患者正颌术前偏斜对侧下颌体长度、下颌总长度显著大于偏斜侧(p<0.01),偏斜侧正位下颌倾斜度和髁突倾斜度-冠状面小于偏斜对侧(p<0.05);而术前偏斜对侧侧位下颌倾斜度、Go-矢状面以及Go-冠状面、Conlat-冠状面较偏斜侧小(p<0.05),说明下颌偏斜患者两侧下颌骨骨性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而BSSRO术后下颌骨两侧结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BSSRO手术减少了偏斜侧与偏斜对侧之间的差异,提示正颌手术对偏颌畸形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实验二:研究中BSSRO术后共有7侧伤口发生感染,其中3侧出现颌骨骨折;Ⅰ类骨裂开方式占所有裂开方式的69.6%,未见骨折发生;Ⅱ类骨裂开方式占总裂开方式的30.4%,其中3侧骨折均见于Ⅱ类骨裂开方式;未见意外骨折发生或骨裂开线向颊侧延伸等情况。经统计分析表明BSSRO术下颌升支舌侧骨裂开方式及术后伤口感染与BSSRO术后颌骨骨折发生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与非感染侧相比,感染侧伤口更容易发生骨折,Ⅱ类骨裂开方式相较于Ⅰ类骨裂开方式发生骨折的可能性更大;而性别及下颌偏斜方向对术后骨折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实验一:骨性下颌前突伴偏斜患者两侧下颌骨形态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提示下颌偏斜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两侧下颌骨结构不对称所致;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作为临床矫正颌面部畸形的主要术式,对改善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有显著治疗效果。而BSSRO术后下颌角间距离的增大,提示对美观要求高的患者,应根据患者要求同期行下颌轮廓修整术以减少术后下颌角增宽的影响。实验二:正颌术后伤口感染以及升支内侧骨裂开方式与骨性下颌前突伴偏斜患者正颌术后颌骨骨折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术前应对骨裂开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熟练掌握临床操作及术后预防感染对促进骨愈合、防止骨折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