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絮凝形态学研究——絮体生长的计算机模拟与絮体模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asd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高分子絮凝黄河泥沙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形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从形态学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高分子絮凝剂投药量公式和自动投药控制模型、二维空间内颗粒凝聚过程的计算机模拟、黄河泥沙絮体形态学以及高分子絮凝黄河泥沙的生长动力学和絮体结构模型。 应用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和光散射颗粒粒度分析仪(PDA),通过理论分析,将PDA的输出信号之一——平均透光强度(对应于DC值)作为原水的特性表征参数,DC值可以同时反映颗粒浓度和比表面积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DC值与单位体积水中泥沙颗粒总表面积S_P之间具有很好的幂函数关系:DC=cS_P~d,式中c、d为经验系数,进而得到了以DC值为参数的高分子絮凝剂投药量公式:D=f(DC)=e(DC)~f,式中:e、f为经验系数,平均相关系数达0.981,利用所建立的公式,建立了前馈——后馈联合控制的在线自动投药模型。 本文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在二维空间内采用单体凝聚和集团——集团凝聚两种模型对颗粒凝聚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多种形态的絮体,并对絮体进行了形态分析,通过改变粘附概率、粘附位置、颗粒数量、颗粒浓度、扩散系数和运动路径等模拟参数,我们考察了絮体分形维数、密度和孔隙率随模拟条件变化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形成特定形态絮体的控制参数。 在对黄河泥沙絮体形态的研究中,试验中利用显微摄像技术对絮体进行了观察,并通过图像分析得到了絮体的形态参数,考察了搅拌时间、搅拌速度、高分子投药量、投药浓度及原水泥沙浓度等试验参数对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得到了絮体分形维数随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 最后,本文还对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分子絮凝黄河泥沙,对絮凝过程作了一些符合试验条件的假设,建立了颗粒碰撞频率表达式,应用了颗粒数量平衡方程,从而建立了絮凝过程的动力学生长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表明,二者趋势一致,在没有使用经验参数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描述黄河泥沙絮凝过程中絮体数量和尺寸分布的变化过程;对絮体结构的研究中,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絮体进行了观察,将絮体分为絮粒、絮团和絮网三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通过假设颗粒结合位置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合正四面体,建立了絮体结构模型,计算得到的模型絮体分形维数基本与试验中的实际絮体相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高分子絮凝黄河泥沙生成的絮体结构。
其他文献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有很多关于中央银行的讨论和反思,各国情况存在差异,但也有不少有共性的问题。中国兼具一个大的转轨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特征,外界对中国央行和货币政策也
报纸
本论文是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收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现场地应力测试、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进而运用Ansys软件对隧道工程区的重点地段进行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农民生活燃料问题的公益性工程。目前,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国内外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评
目的观察滋肾活血定眩汤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肝肾阴虚阳亢伴瘀血阻窍的老年患者采取滋肾活血定眩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36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
目的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的生活质量.方法 应用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 QOL-100)对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与国内常模对比分析,及城乡、男女、单服不同类
[摘要] 目的 分析肋骨骨折(rib fracture,RF)诊断时采用CT扫描和X线平片诊断的结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2例确诊为RF患者进行实验,分别采用X光和CT扫描方式予以诊断,判断2种方式的确诊率和错诊率。 结果 螺旋CT对膈上RF的检查确诊率显著比X线平片高,而错诊率相比X线平片则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膈下RF的检查
[摘要] 目的 研究丁苯肽针治疗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方法 采用纵向列研究设计方法,随访本院2014年6月~2016年7月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上增加丁苯肽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及治疗前后红细胞比积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 结果
二语写作研究较多关注学生习作中的语言形式问题以及改进策略,却未充分关注学生如何探索和自由地表达意义,有关语言形式和意义表达的相互制约作用的研究尚有待加强。鉴于此,
目的:通过对足月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找出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新生儿科诊断RDS的足月儿为临床观察对象组,对比同一时期住院未合并RDS的足月儿;对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