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绿素(Chl)作为绝大部分植物中光合色素的主要成分,其生物合成与降解途径十分庞大而复杂。叶色突变体可以用作探索叶绿素生物合成和代谢、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等的基础材料。在本次研究中,用60Co辐射诱变处理籼稻品种全丰B,得到了一个黄绿叶突变体M32,其在整个生育期植株均呈现为黄绿色,即使在生育后期也未转换为绿色。与全丰B相比,M32突变体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剑叶长、剑叶宽、及结实率七项性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M32在生长的不同时期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全丰B,但叶绿素a/b值均高于全丰B。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野生型叶绿体有大量有序垛叠的基粒类囊体,突变体叶绿体片层明显减少,不规则散乱分布。遗传分析结果证明,M32的黄绿叶突变表型由1对隐性核基因所控制。用M32与日本晴的F2代作为定位群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初步将目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3号染色体上RM282与RM156间,遗传距离分别为7.0cM和15.8cM。而后进一步将基因定位于RM7323和RM3297之间,物理距离为316.8kb,将此基因暂时命名为ygl219(yellow-green leaf 219)。在此区域内共有39个候选基因,通过分析发现,叶绿素生物合成中的相关基因OsDVR基因,很可能就是造成M32突变表型的候选基因。水稻的穗长和有效穗数两个性状与水稻的产量密切相关。本实验以V20B/CPSLO17的RIL作为作图群体,对水稻穗长和单株有效穗数进行QTL定位分析。利用SLAF标签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定位软件MapQTL5进行区间作图,共检测到7个QTL,其中有5个控制穗长QTL分别位于第1和6号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分别是6.41%、22.22%、6.15%、12.24%和13.01%,且qPL1-1为一个新的QTL;2个控制单株有效穗数QTL分别位于第1和4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是13.15%和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