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期是个体较容易受到朋友影响的一个时期。朋友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取决于朋友的特点。研究表明,与具有问题行为的朋友交往会导致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长时间与社会上的不良朋友交往,青少年参与犯罪可能性大大提高,与不良朋友交往被看做青少年从一般行为不良发展至犯罪的重要转折点。因此,探讨能够缓冲不良朋友消极影响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就成为干预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纵观当前有关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研究,个体的自我控制、父母教养行为是预测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的自我控制与父母的教养行为能否帮助青少年抵抗不良朋友对其暴力犯罪产生的消极影响,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采用心理测量法,本研究对366名青少年暴力犯与488名未犯罪青少年的自我控制、父母教养行为以及朋友的问题行为进行测查,探讨了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与父母教养行为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呈显著正相关,朋友的问题行为水平越高,青少年暴力犯罪可能性越大;自我控制与青少年暴力犯罪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其犯罪的可能性越小;父母的心理自主与青少年暴力犯罪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给予的心理自主水平越高,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可能性越小。2.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朋友的问题行为、自我控制仍然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暴力犯罪,朋友的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解释程度最高。3.自我控制能够调节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高自我控制水平上,随着朋友问题行为水平的增加,青少年犯罪可能性显著增加;低自我控制水平上,随着朋友问题行为水平的增加,青少年犯罪可能性也显著增加。但是相比高自我控制,在低自我控制上,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联更高,也就是说,朋友问题行为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青少年暴力犯罪可能性增加的变化幅度更大。4.父母给予青少年的心理自主能够调节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高心理自主水平上,随着朋友问题行为水平的增加,青少年犯罪可能性显著增加;低心理自主水平上,随着朋友问题行为水平的增加,青少年犯罪可能性也显著增加。但是相比低心理自主,在高心理自主水平上,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联更高,也就是说,朋友问题行为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青少年暴力犯罪可能性增加的变化幅度更大。父母的严厉/监督也能够调节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高严厉/监督水平上,随着朋友问题行为水平的增加,青少年犯罪可能性显著增加;低严厉/监督水平上,随着朋友问题行为水平的增加,青少年犯罪可能性也随之显著增加。但是相比高严厉/监督,在低严厉/监督水平上,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联更高,也就是说,朋友问题行为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青少年暴力犯罪可能性增加的变化幅度更大。5.朋友的问题行为、自我控制、父母的心理自主三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父母给予青少年的心理自主水平能够调节自我控制在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中所起的调节效应。父母给予青少年较低的心理自主水平时,自我控制无法调节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系;父母给予青少年较高的心理自主水平时,自我控制可以调节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高父母的心理自主、低自我控制水平上,朋友的问题行为每增加一个单位,青少年暴力犯罪可能性的增加幅度大于高心理自主、高自我控制水平,即相比高心理自主、高自我控制水平,在高心理自主、低自我控制水平上,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暴力犯罪之间的关系更大。本研究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重要启示:在青少年与不良朋友交往之后,父母给予青少年较少的心理自主、较多的严厉/监督,提高青少年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将会有效降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