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 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KP术后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原因分析。[方法]自2006~2009年间,资料完整的82例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例进行疗效分析.根据治疗椎体数目:分为单椎体组52例(N=1)和多椎体组30例(N≥2)。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疼痛程度由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得,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影象学评价在标准侧位X片上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和中央高度及临近椎体的后缘高度并分别计算百分比,同时测量局部伤椎后凸角(LKA)。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各组的资料。术后随访摄片和MRI用于明确再骨折的发生.[结果]单椎体组术前VAS评分8.6±0.9,术后至1.5±0.8(p<0.01),多椎体组术前VAS评分8.7±0.9,术后下降至1.5±1.0(p<0.01),疼痛显著改善.单椎体组术前ODI评分为38±7分,术后平均下降至16±12分(p<0.01),多椎体组术前ODI评分为35±7分,术后平均下降至15±6分(p<0.01)两组同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单椎体组前缘和中央高度分别由60.3%±23.8%恢复至81.5%±17.9%,62.0%±12.5%恢复到79.8%±7.1%( p<0.05),多椎体组前缘高度由61.5%±13.9%恢复到79.3%±10.6%,中央高度由68.0%±15.3%恢复至82.3%±9.4%(p<0.05).局部后凸角单椎体组和多椎体组分别由16.7°±6.9°下降至8.7°±7.5°及18.3°±11.9°下降至9.1°±7.2°( p<0.05),两组同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单椎体组有4例出现治疗椎体再骨折,6例出现新骨折。多椎体组无治疗椎体再骨折,2例发生新骨折。归纳并比较再骨折亚组及无骨折亚组,再骨折易出现在高龄及单椎体组后凸成形术中,且手术中前缘高度恢复越高,越容易再次塌陷。新骨折好发于高龄患者,同时局部后凸角度越大越倾向于未治疗椎体的骨折。[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明显改善疼痛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明显恢复椎体高度,纠正骨折椎体的畸形程度及脊柱矢状序列的畸形。高龄是KP术后再骨折原因之一。新骨折发生于有明确外伤史及术后随访局部后凸角较大的患者。KP治疗单椎体椎体骨折时,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越多,越倾向于治疗椎体再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