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补泻“申脉”、“照海”对失眠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以及外周血清中MT、5-HT、NE含量及SCN内MT1mRNA表达值的改变,初步探讨基于跷脉理论的针刺调理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针刺跷脉穴治疗失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将30只雄性SD(Sprague-Dowley)大鼠驯化与L:D(12:12)光-暗周期同步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动物自发活动记录及节律分析系统和美国Clock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检测并分析SD大鼠的昼夜活动节律。2.采用腹腔注射PCPA的方法对模型组和针刺组SD大鼠造模,观察分析造模前后SD大鼠昼夜节律的变化。3.造模成功后,针刺组于每日8:00-10:00,针刺补泻“申脉”、“照海”,连续7日,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观察针刺对SD大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的变化。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外周血清中MT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CN内MT1mRNA的表达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外周血清中5-HT、NE含量,研究基于跷脉理论的针刺治疗SD大鼠失眠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1.将SD大鼠驯化与L:D(12:12)光暗同步后,自发活动均表现出稳定的昼夜节律,各组休息期活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模型组、针刺组SD大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紊乱,每日休息期活动量显著增加,与空白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2.针刺补泻“申脉”、“照海”后,针刺组SD大鼠自发活动表现为与光-暗周期再同步的昼夜节律,每日休息期活动量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T、5-HT含量显著减少(P<0.01),MT1mRNA表达值下降(P<0.05),NE含量增加(P<0.01);4.针刺补泻“申脉”、“照海”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MT、5-HT含量显著增加(P<0.01,P<0.05),MT1mRNA表达值上升(P<0.05),NE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1.失眠SD大鼠休息期活动量显著增加,自发活动节律紊乱,针刺补泻“申脉”、“照海”可调节失眠SD大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减少失眠SD大鼠休息期活动量,促进其睡眠-觉醒周期的恢复。2.失眠SD大鼠外周血清MT、5-HT含量降低、NE含量升高,SCN内MT1mRNA表达值下调。针刺补泻“申脉”、“照海”可使失眠SD大鼠外周血清中MT含量回升、SCN内MT1mRNA表达上调,促使失眠SD大鼠体内MT发挥正常生理效应,进而促进5-HT的释放、抑制NE的释放,恢复紊乱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睡眠-觉醒周期,这可能是基于跷脉理论的针刺治疗失眠的内在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