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意义上的怀旧不再局限于思乡念故的消极情绪,而成为了个体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使得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人的怀旧问题也日益显现。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并提出了怀旧的积极作用,即认为怀旧很可能是一种由积极情绪主导之下的喜忧参半的情绪体验。怀旧能够强化个体的社会联系感,减少个体的孤独感,修复和满足个体的归属感,并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为了验证怀旧的这种积极作用,本文拟从中国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的怀旧心理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本土化的怀旧倾向量表(路曼曼2008)和修订后的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段建华,1996)为研究工具,对西南大学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共计400人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0份。本次研究获得的结论如下:(1)总体来看,中国大学生的怀旧倾向中,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家庭怀旧倾向、个人怀旧倾向以及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怀旧倾向。(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总体怀旧心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的怀旧各项分数要略高于男生,尤其在个人怀旧倾向方面,女生要显著高于男生。(3)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怀旧心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总体怀旧倾向、个人怀旧倾向以及家庭怀旧倾向都要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4)大学生的总体怀旧心理并未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但在个人怀旧维度则显示出较为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大一新生的个人怀旧倾向显著高于大二学生以及研一学生的个人怀旧倾向,而大四学生的个人怀旧倾向则显著高于研一学生的个人怀旧倾向。也就是说,个人怀旧倾向在大学生一年级入校时较为明显,随后在大二、大三时期有所下降,到大四时再次升高,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则再次下降而趋于平缓。(5)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总体怀旧上没有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怀旧的各项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且在家庭怀旧倾向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6)大学生的总体怀旧倾向以及个人怀旧倾向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相关并不显著,而大学生与社会相关的怀旧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家庭怀旧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怀旧应该是一种喜忧参半的情绪体验。其中,与个人和家庭相关的怀旧因其对于个体过去积极经历的有效唤起,从而对现实产生了一定的修复与弥合的作用,因此个人怀旧和家庭怀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这也验证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怀旧的积极作用论。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的结论是在个人主义的语境下所得出的,而集体主义文化主导下的中国社会,个体存在着将自身融入社会或某一集体之中的怀旧,这种与社会相关的怀旧要受到时代特征和群体特质的影响。而经历了改革开放巨大社会变迁的中国大学生,其所表现出的社会怀旧与主观幸福感的负性关系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由此,我们认为,正是这种社会相关的怀旧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负相关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个人怀旧、家庭怀旧与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从而掩盖了总体怀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我们的研究与西方的结论从本质上讲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