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诊断时机密切相关,故早期筛查尤为重要。目前胃癌的诊断尚缺乏有效的血清标志物,临床采用的胃肠道肿瘤肿瘤标志物为各种糖化合物,其使用范围有限。尚无脂质分子用于胃癌筛查,而既往研究报导脂质分子在大部分癌症中均被认可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应用质谱成像技术研究胃癌是近10年的研究热点,但既往研究均采用的是胃镜活检或进展期胃癌的外科标本,尚缺乏针对胃早癌的研究,故应用质谱技术筛选胃早癌脂质血清标志物有巨大的潜力。本研究对6例胃早癌组织进行了常压敞开式质谱成像,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筛选出了 26个在胃早癌患者中有显著表达变化的变量,其中正谱的12个代谢物中有6种在血清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的ROC诊断实验结果发现PC(34:3)、PC(32:0)两种脂质代谢物具有极高的诊断效能。以相对丰度>0.009925作为诊断界值,PC(34:3)对胃早癌的诊断敏感度为96.67%,特异度为93.33%,而PC(32:0)以相对丰度<0.002684作为诊断胃早癌的界值可得到10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两者均为非常有潜力的肿瘤诊断标志物。本研究采用的质谱离子源为常压敞开式,具有样本处理简单,无需真空环境,检测要求低,检测快速的特点,使得其有希望成为临床常规检验的技术手段,这也为上述标志物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现实条件。针对胃早癌的组织脂质代谢谱的解读发现表达变化最显著的主要是磷脂,代谢物PC(34:1)在本研究的胃早癌、其他研究的进展期胃癌中均有稳定的癌区表达上调,具有成为胃癌组织标志物的潜力。相关性分析发现癌区的PC、PG、PI具有低饱和度倾向,而PS具高饱和度倾向。本研究首次运用质谱成像技术研究了胃早癌的脂代谢。既往有多项研究报导肿瘤发生与脂质从头合成途径有关。脂质从头合成途径相关的三种酶,FASN、SCD1、CK α与肿瘤关系密切,已有一系列研究发现它们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是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本研究基于胃早癌冰冻切片完成了FASN、SCD1、CK α的免疫荧光染色,半定量统计结果显示FASN、SCD1、CK α在肿瘤腺管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区腺管。X1倍下的免疫荧光结果与质谱成像结果的对照示三种酶的高表达区域与质谱成像脂肪酸、磷脂上调区域一致,这提示胃早癌组织的脂肪酸上调与FASN过表达相关,而PC的上调与CK α上调相关。胃癌脂质从头合成途径的改变在肿瘤起始阶段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