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与透明质酸水平在HBV相关慢性肝病进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36例伴有肝硬化的肝细胞癌,66例HBV感染后肝硬化,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一时期体检中心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GP73浓度,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HA浓度,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HBeAg,生化分析仪检测部分肝功能指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ROC曲线分析比较二者单独与联合检测对HBV相关慢性肝病进展的临床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Z检验,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患者血清GP73和H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GP73和HA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U分别为677、637,291、193,P均<0.05)。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的GP73和H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肝硬化组内比较,失代偿期患者GP73与HA水平均显著高于代偿期患者(U分别为171、212,P均<0.05)。慢性肝炎组内,中重度慢性肝炎组GP73水平高于轻度慢性肝炎组(P<0.05);慢性肝炎组内,HBeAg阳性组GP73水平高于HBeAg阴性组水平(P<0.05)。(2)对于慢性肝炎患者,GP73与HA联合检测的AUC及敏感度均高于GP73单独检测(0.950 vs 0.790,Z =2.32,P<0.05;91.70%vs72.20%,χ2=5.14,P<0.05)。预测肝硬化时GP73的诊断敏感度高于HA(87.90%vs 69.70%,χ2=6.05,P<0.05);二者联合应用较HA单独应用特异度降低(62.30%vs 86.800%,χ2 = 14.60,P<0.05),敏感度提高(93.90%vs69.70%,χ2=11.80,P<0.05)。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时GP73、HA联合应用敏感度高于HA单独应用(83.80%vs 67.60%,χ2 =4.17,P<0.05)。GP73、HA和AFP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549,0.525,0.807,GP73与HA对HCC的诊断价值不如AFP(Z值分别为3.49,3.80,P均<0.05)。(3)不同病程的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GP73与HA和部分肝功能指标进Spearman相关性分析,慢性肝炎组内GP73与ALT、AST相关性系数较高,r分别为0.591,0.562(P均<0.05)。肝硬化组内GP73与ALB相关性系数最高,r为-0.694(P<0.05);HA与ALB相关性系数最高,r为-0.553(P<0.05)。结论:(1)血清GP73和HA均可作为监测HBV相关慢性肝病进展的辅助指标,GP73与HA联合检测相比单项检测,在区分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判断肝硬化失代偿程度方面的敏感度更高。在区分肝硬化及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方面,GP73及HA诊断效能远不及AFP。(2)GP73水平与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关系。GP73、HA均可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脏合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