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超出了自身的生态承载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导致生态功能被削弱甚至是毁坏,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都警示我们生态建设刻不容缓。以往那种全国和全省尺度的土地生态功能分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县域空间尺度生态研究的需要,当前县域土地生态功能分区依据不够全面,不具有普适性。因此,如何从土地的“基底要素—干扰结构—主导服务”着手,全面科学地评价县域尺度土地生态综合状况、做好生态功能分区和生态保护工作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地处燕山山地丘陵区的卢龙县为研究区,以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从“基底要素—干扰结构—主导服务”框架着手,根据生态环境现状,借助GIS技术及相关模型,构建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指数法和自然断点法进行综合指数确定和级别划分,将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并降级提取,最终进行卢龙县土地生态功能分区。研究成果可为政府制定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维护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优化生产布局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体系,划分了敏感性等级。依据生态环境现状,分别从土壤侵蚀、地质环境、水资源3个方面构建敏感性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算卢龙县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单因子和综合敏感性指数值,结合自然断点法依次划分为不敏感、低度敏感、中度敏感、重度敏感4个等级。其中中度敏感区和重度敏感区占县域土地总面积31.55%,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单一的山地丘陵以及部分水域附近。随着土地生态敏感程度的递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有所变化:在低敏感程度下,耕地和园地所占比例较大;高敏感程度下,林地、草地和水域的所占比例显著提升。(2)构建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体系,提出了不同重要性等级与地类的关系。依据生态环境现状,分别从农产品生产、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4个方面构建重要性评价体系,运用相关模型法和综合指数法测算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和综合服务指数值,结合自然断点法依次划分为一般重要、比较重要、重要和极重要4个等级。卢龙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区域性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重要区和极重要区占县域土地总面积21.31%,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单一的山地丘陵以及南部的农产品主要供给区。随着土地生态服务重要程度的递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有所变化:在一般重要情况下,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贡献率较高;极重要情况下,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提升。(3)划分了土地生态功能区,提出了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方向。以地貌类型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叠置法将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综合分布状况进行叠加,同时引入“互斥矩阵模型”对叠置结果进行分类,最终确定为洪积冲积平原生态保育区、洪积冲积平原生态缓冲区、洪积冲积平原生态优化区、侵蚀剥蚀丘陵生态保育区、侵蚀剥蚀丘陵生态缓冲区、侵蚀剥蚀低山生态涵养区以及侵蚀剥蚀低山生态保育区7种类型区。与此同时,依据单因子敏感性和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结果采取降级提取法和主导因素法,将卢龙县划分为14个生态功能区,并指明生态调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