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创业板运行,其高初始收益率现象也备受市场和学者关注。鉴于国外IPO抑价理论的研究假设及其IPO制度的特殊性,直接套用该理论对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解释力不强。因此,结合我国创业板市场及其IPO制度的特征,对其IPO高初始收益率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将更具适用性。同时,对于规范市场各方参与主体行为、稳定投资者的情绪及培养其理性投资理念;改善其运行环境,引导创业板市场未来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IPO高初始收益率相应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创业板市场及其投资主体行为特征因素;以行为金融学的噪声交易、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气氛假说为切入点,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我国创业板市场IPO高初始收益率现象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首先,引入行为金融学中的重要理论:投资者情绪、噪声交易、市场气氛假说。以IPO新股的内在价值为基础,分别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层次对创业板IPO高初始收益率进行分解。假设一级市场IPO定价有效的前提下,进一步从级市场噪声交易、投资者情绪、市场气氛角度对其非理性成分进行因素划分,得到初始收益率的理论分解图。其次,结合目前创业板市场及其IPO制度发展状况,重点对其IPO新股高初始收益率现象进行统计性描述。结果发现:国内创业板市场初始收益率现象呈现一定的区间性。在创业板运行初期,初始收益率居高不下,达到80%以上。随后,总体年均初始收益率逐步回落,大致在30%-40%区间。并且其IPO新股中的破发现象,也进一步凸显我国创业板市场IPO高初始收益率现象的特殊性。再次,根据我国创业板IPO初始收益率的特点及理论构想,分别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对其成因进行实证检验。以2009年10月30口至2012年12月29日期间281家IPO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出影响IPO新股定价的基本面变量;然后以IPO新股的内在价值为基础,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检验创业板一级市场的定价效率。在此基础上,从二级市场层面,结合噪声交易、投资者情绪和市场气氛假说,研究非理性行为因素对于创业板IPO高初始收益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创业板一级市场IPO定价效率均值为99.47%,即为有效定价,不存在系统性的低定价。这意味着我国创业板市场IPO高初始收益率实质上是一种伪“抑价(Underpricing)"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二级市场的市场气氛、噪声交易及投资者情绪因子对初始收益率影响显著。其中,IPO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振幅率及中小板市场指数与初始收益率成止相关,中签率则和初始收益率呈负相关。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进一步完善创业板IPO新股信息披露制度,设立噪声过滤机制;规范个人投资者行为,培养其理性投资理念;优化IPO上市首日的交易机制;健全IPO新股发行申购制度等方面以防止新股上市当日股价的过度波动,并逐步缓解创业板市场IPO高初始收益率现象,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