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3S技术对明清故道和黄河下游沿岸地区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和景观指数进行了分析。以明清故道和黄河下游沿岸的1980年、1992年和2000年陆地资源卫星多波段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和GPS实地调查,建立了景观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对明清故道和黄河下游沿岸景观进行了类型划分和面积量算。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和分布质心等景观格局指数,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近20年来的明清故道和黄河下游沿岸地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本文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景观格局研究背景及研究进展。第二部分:研究区概况。第三部分:研究方法、技术支持。第四部分:主体部分。依据景观空间格局变化表征模型,对明清黄河故道及黄河下游沿岸的景观格局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驱动机制与调控措施。第六部分:结论。结果表明:在20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面积、斑块数目、质心位移均发生了波动变化。草地、沙地、盐碱地、沼泽等景观类型在各项指数上变化较大,受到的影响和干扰明显。故道区域,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增大,景观多样性降低。黄河下游沿岸地区,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减小,景观多样性增加。故道区的景观破碎化指数为0.00317,高于黄河下游沿岸地区的0.00256,表明故道区的景观较黄河下游沿岸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要高。故道区的斑块密度较黄河下游沿岸高。黄河下游沿岸区的优势景观类型比故道地区要高。故道区的景观类型平均分维数和斑玦形状指数较黄河下游沿岸区高,表明故道区的景观斑块形状较黄河下游沿岸区复杂。景观格局变化与气候变化、黄河水量变化及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气候变暖是某些景观质心“北移”的原因之一。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对景观格局变化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