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电生理、细胞因子IL-6、TNF-α、NGF水平的检测及PHN发生的观察,探讨神经电生理的改变及细胞因子IL-6、TNF-α、NGF的水平与PHN发生的相关性;观察NB-UVB、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三联疗法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探索中老年带状疱疹的优选治疗方案,降低PHN的发生率。方法1、选择2007年1月-2008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的门诊中老年(年龄>40岁)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40例)、B(35例)、C(45例)三组;选20例中老年健康者做对照。2、运用Keypoint 4M/4C型肌电图机对各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主要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以自身健侧做对照;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因子IL-6、TNF-α的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NGF的水平,以20例中老年健康者做对照。3、A组给予传统治疗(阿昔洛韦缓释片+vitB1+vitB12+散利痛),B组给予更昔洛韦和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C组给予NB-UVB、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4、通过问卷答卷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嘱患者定期进行复诊,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缓解、皮损结痂、疼痛消失及痂皮脱落的时间;治疗结束后,对患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观察PHN的发生率。5、对以上检测及观察结果应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A组40例患者中有15例发生了PHN,发生率为37.5%。发生PHN者急性期神经电生理发生改变的共有9例:9例(60%)均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5例(33.33%)同时伴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肌电图检测均正常;未发生PHN者急性期神经电生理发生改变的共有3例:3例(12%)仅伴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均未见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肌电图也均未见异常。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IL-6、TNF-α水平分别为(0.334±0.099)ng/ml、(36.027±8.137)fmol/ml,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发生PHN者比未发生者升高更明显(P<0.05);A组NGF水平为(44.173±9.301)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的升高(P<0.05),但发生PHN者与未发生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B组发生神经电生理改变的有12例,C组有16例。B组IL-6、TNF-α和NGF水平分别为(0.356±0.089)ng/ml、(37.363±6.462)fmol/ml、(45.090±8.069)pg/ml,C组分别为(0.368±0.105)ng/ml、(37.882±5.916)fmol/ml、(45.649±8.13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与A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4、C组患者疼痛缓解、皮损结痂、疼痛消失及痂皮脱落的时间分别为(3.49±1.25)d、(5.33±0.90)d、(10.40±6.00)d、(11.07±1.60)d,均较A组和B组明显缩短(P<0.05);B组有3例(8.57%)发生了PHN,C组有2例(4.44%)发生了PHN,两组在PHN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A组(37.5%)明显降低(P<0.05).结论1、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与PHN的发生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急性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发生PHN的机率要比未减慢者高,对此类患者要进行积极干预治疗,预防PHN的发生。2、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水平是升高的,且发生PHN者升高更明显,说明它们可能参与了PHN的形成。3、NB-UVB联合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能明显缩短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缓解、皮损结痂、疼痛消失、及痂皮脱落的时间,降低PHN发生率,是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