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价值投资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投资管理人习惯地把股票分为两类,把具有较高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B/M,也可用B/P代替)、盈利/股票价格(E/P)、分红/股票价格(D/P)或现金流量/股票价格(C/P)比率的股票称作价值股,对应地,把比率较低的各种股票称作成长股或魅力股(Glamour stocks).很多年以来,价值投资策略(Value Strategies)能否战胜市场一直是学者和投资专业人士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价值投资策略倡议买进价值股,卖出成长股,并认为价值投资策略能战胜市场,其中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率(B/M)是被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指标.国外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某一种价值投资策略能够获得比市场综合回报更高的收益.该文采取LSV(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的投资组合构建方法,分别以B/M、E/P、C/P、D/P为具体的指标把上市公司划分为价值股投资组合和成长股投资组合.用中国1998-2002年的数据检验了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股市的实际表现,并试图用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股市的具体表现,主要结论如下:在中国股票市场上,价值投资策略同样可以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收益.在1998-2002的5年中,基于B/M指标构建的价值股投资组合相对于成长股投资组合在5年间的累计收益率高出77﹪,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差异为15.4﹪;基于E/P和C/P指标构建的价值股投资组合相对于成长股投资组合在5年间的累计收益率分别高出85.8﹪和85.3﹪.该文对中国股市价值投资策略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采用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提出的反向操作模型(ContrarianModel),反向操作是利用投资者预期的偏差来获得超额收益.分析的结果表明:基于B/M指标的投资组合确实可以用反转投资模型进行解释,但是基于E/P的投资组合却没有取得同样的实证结果.对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价值投资策略的分析框架下,回归分析更清楚地证明了以前的实证结果,其中E/P和C/P指标对于收益率的影响最大,D/P指标和股票的收益率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为了避免公司规模上的偏差,该文特意针对公司规模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大公司投资组合中,价值股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同样高于成长股,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该文所做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