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安83长7油层组发育的一套致密砂岩储集层,是该盆地较为典型的致密油储层。该区致密油以自生自储和“源控性”为主要特征,以湖泊—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沉积背景,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要储集砂体,以湖相暗色泥岩及油页岩为烃源岩,与优越的生储盖组合形成了良好的配置关系。该区长7油层组分为长71、长72、长73三个小层,层间标志层清晰,沉积旋回特征明显,地层厚度稳定。其中长72小层砂体最为发育,物性相对较好,含油性最好;长71小层次之;长73小层则以湖相泥岩为主。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岩石薄片和室内实验,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常规压汞、纳米级CT扫描等分析化验技术和资料,认为研究区致密油层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少量长石砂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较强,其中溶蚀作用对储层颇具建设性,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伊蒙混层、绿泥石和伊利石为主,其组合属于中成岩阶段A期。鉴于致密油储层与常规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存在明显差异,采用了常规压汞与纳米级CT扫描两种孔喉结构表征方法,常规压汞显示致密油储层孔喉结构较差,具有分选较好、细歪度、细吼道、高排替压力的特点;纳米级CT表征储层显示,储层孔隙半径分布范围主要为2~10μm,为纳米级孔喉,连通性差,结构复杂;具有明显的致密油储层特征。并根据相关参数,建立了该区储层划分标准,将安83区划分为三种类型储层。储层改造前,以基质渗流为主,经体积压裂改造后表现出明显的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渗流特征,研究表明,二者在渗流能力上差异很大,基质渗透率很低,油水两相渗流能力差,裂缝系统渗透率较高,油水两相相对渗流能力较强。微裂缝对改善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贡献不大,人工裂缝能有效保障投产初期油井高产,但在开采后期靠基质渗流为主,油井递减大产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