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锚抓底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nt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锚是船舶重要的操纵设备,锚泊时船舶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依靠锚提供的稳定的抓力,然而船舶对锚的选用主要依靠经验,或者说,锚的选择是一个不断试错和改错的过程。由此可见,对锚的性能的了解与船舶的安全性紧密相关。对船用锚的研究有助于增加航海界对船用锚性能的了解,为航海实践提供依据,有助于高性能锚型的推广应用以及新锚型的开发。为展开对船用锚抓底性能的试验研究,首先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对船用锚抓底性能的研究内容(抓驻性、稳定性、追随性和快速啮土性能)与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做了介绍;然后借鉴现有的研究方法,利用绞辘设备,设计出一种省时省力,且可以在户外实施的试验方案,制作了4个质量相当的不同类型的常用锚模型(AC-14型锚、DA-1型锚、波尔锚和斯贝克锚),开展了海边现场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的抓驻性、稳定性及软泥底质上抓底深度与抓力的关系。模型试验分别在粗砂底、软泥底和细砂底条件下开展,得出了4种试验用锚在这三种底质下的抓力系数。利用SHTest软件绘制出了锚抓力与曳引时间的关系曲线,研究了4种试验用锚的稳定性。在软泥底质下,4种锚型均出现完全入土的情况,通过挖开锚周围的泥土,査看锚抓底姿态并测量了各部分的深度,研究了锚的抓底深度与抓力的关系。通过绘制锚的姿态与深度的简图,实测了锚在软泥底质上的运动轨迹。在不同底质上,锚的抓力变化非常大;影响锚的抓力的因素有锚型、底质情况和抓底深度;锚的抓力随抓底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最大抓力时,锚的深度不再增加;在软泥底质上,锚的抓底运动可划分为锚爪转动、锚干转动和稳定3个阶段。
其他文献
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和《1978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中都阐述了能见度对船舶交通运输
矢量光束由于独特的聚焦、偏振特性在粒子捕获、金属切割等领域应用中比传统的偏振光更具有优势,因此高质量的矢量光束生成方法研究是有必要的,其生成方法主要分为有源和无源两
相移干涉术(PSI:Phase-Shifting Interferomety)作为一种光电型干涉测试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调制方便、实时高速、高精度以及全场自动测量等优点,且已广泛应用于光学零件、光
量子关联光子是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资源。实验表明光学参量过程是产生这种关联光子的有效途径,它主要包括了X(2)非线性介质中的自发参量下转换及X(3)非线性介质中的自发四波混
非本征法布里-珀罗光纤传感器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如体积小、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灵敏度高等,其在工业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工作是依据非本征法布里-珀罗光纤
光学双稳态是非线性光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其未来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实现光路空间通信的技术中,光学双稳可以用于实现光触发、光开关、光逻辑、光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