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松群落动态特征及其在近自然改造中的应用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云南省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占全省林地面积的52%、占有林地蓄积的32%。但是,云南松80%为纯林,组成简单、生物多样性低,从而导致病虫危害严重、林分稳定性差。上述纯林问题在林业发达国家也遇到过,并且进行了积极的、长期的探索,相继提出了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育林制度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实践证明,解决纯林问题经济而有效的途径是“纯林近自然化改造和建立恒续林体系”。但是,云南松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改良、森林保护、非木材资源开发利用和营林等方面,对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基础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为了给云南松纯林的近自然化改造提供依据,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样地编年序列法和常规方法对群落及种群时空动态进行研究。以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时空动态特征分析,提出了近自然采育设计与技术参数;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试验资料为基础,比较了改造前后群落结构和林分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相似立地条件下的群落结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混交林在物种丰富度、林分结构、林木质量和维持林地土壤肥力的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人工纯林,因此在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等方面具有纯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由此可见,将云南松纯林改造成复层异龄混交林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2)群落和种群时空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山脊到山坡下部,物种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类型也由以云南松为主的单优群落向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转变。根据云南松群落及种群时空动态判断,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山脊的云南松能够通过林窗更新保持种群数量和结构的稳定性,最终形成云南松纯林;山坡中部云南松种群的数量和生物量维持在一定水平,最终形成针阔混交林;山坡下部的云南松种群数量和生物量迅速下降并接近于零,种群结构为衰退型,最终形成常绿阔叶林。(3)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云南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群落类型、混交比例和目标树保留密度等关键技术参数。在山脊,目标林相为云南松纯林;在山坡上部,为云南松或滇油杉与阔叶树混交林,混交比例为8:2-7:3;在山坡中部,为云南松或滇油杉与阔叶树混交林,混交比例为6:4-5:5;在山坡下部,为常绿阔叶林或云南松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混交比例为2:8。参考天然林的树种组成,选择旱冬瓜、黄毛青冈、滇青冈、槲栎、高山栲等作为混交树种。在林分形成的初期,不适宜确定目标树;在林分形成期,目标树的密度保留250-300株/ha;在林分稳定期,目标树的密度保留150-200株/ha。(4)参照上述技术参数,提出了云南松林近自然化改造目标树单木控育的采伐设计并进行田间试验。采伐前后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近自然化采伐降低了云南松在林冠层的地位和作用而提高了阔叶树在林冠层的地位和作用,并使云南松种群的树干通直度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更新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也显著提高。而且,近自然化采伐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由此表明,对云南松林实施近自然化改造,不仅符合云南松群落演替方向,而且能提高群落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林分质量。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林西县半干旱石质山地山杏、樟子松和金红苹果的幼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量不同生长因子影响下幼树的生长,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了出三种人工林幼树的主导生长
气候条件是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域的森林植被生长状况和规律时,应充分地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黑龙江省气象站稀少,通过优化的插值方法,获取高精度的气象因子
百合(Lilium spp.)是单子叶植物亚纲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球根花卉,其花大、色彩丰富、花型优美,是世界上重要的鲜切花之一,有2000余年栽培历史,具有较高的
常宁是全国“油茶之乡”和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县(市),长期以来,油茶一直是该市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近些年来,常宁市围绕打造“中国茶油第一市”目标,举全市之力发展油茶产业,
兰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附生、地生、或腐生。兰科植物按生态习性可分为地生兰和气生兰两种,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
本文对青岛地区蔷薇的1个变种、20个品种进行了孢粉学和RAPD分析研究,同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对蔷薇品种分类及引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
本试验以野生紫花地丁实生苗为试材,对其离体再生体系进行研究。并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利用种子处理法、幼苗处理法、秋水仙素加入培养基法和脱脂棉覆盖茎尖法对紫花地丁染色体
反转录转座子普遍存在于植物界中,因其复制/粘贴的转座机制对基因组的进化起了重要作用。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和生物信息学相关知识,本研究主要分析和鉴定了LINEs反转录转座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