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木游戏不仅是幼儿园的基本游戏活动之一,也是深受儿童喜欢的游戏,更是以极具整合性的特征在儿童的社会性、认知、身体运动、审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游戏。而影响游戏的环境因素,尤其是物理环境中的空间密度以一种隐形的教育符号,对儿童的游戏、游戏行为、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促进或阻碍积木游戏教育价值发挥的角色。纵观已有研究中,空间密度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是以观察的方式为主,缺乏实证性的研究。对于空间密度值为多少才是适宜儿童身心发展,激发儿童良好游戏行为的阈值,这一问题尚未有十分确切的答案。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在教育实践中,空间密度对儿童积木游戏行为的影响未受到一线幼儿教师的重视,她们将这种影响弱化,同时她们对于积木游戏空间密度的设置存在困惑。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以实验法为主,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为辅的混合研究方法。根据已有研究和实际情况设置三个自变量水平。在不同的空间密度水平下,采用组内实验设计类型,对G幼儿园32名大班儿童积木游戏过程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观察与统计,用组间对比的方式,分析三个自变量水平下行为表现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适合大班儿童积木游戏的空间密度。通过实验本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大班儿童积木游戏适宜的空间密度为4.32m~2。(2)空间密度适中(4.32m~2),会激发大班儿童更多的友好互动行为、更多以接受为主的互动反馈取向、有助于积木建构水平的发挥、材料使用的丰富性水平较好。(3)大班儿童总体以言语策略为主的互动方式,在空间密度适中(4.32m~2),呈现多样化互动方式。(4)空间密度对大班儿童中性互动情绪不产生影响,空间密度过大过小引发较多消极互动情绪,空间密度适中,同伴间多为积极互动情绪。(5)空间密度大(1.44m~2),大班儿童人际互动较少,空间密度小(7.2m~2),大班儿童人际互动较多,且异性互动频次显著高于同性互动频次,同性男孩互动频次高于同性女孩的互动频次。(6)空间密度对大班儿童建构作品的个数和主题的分布不产生影响,但对建构作品的形状,有一定的导向和暗示作用。据此研究者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1)重视空间密度对儿童积木游戏行为的影响。(2)构建“儿童的”和“为儿童的”高度契合的游戏空间密度。(3)设置积木游戏空间密度时应兼顾儿童的情绪体验。(4)构建利于儿童积木建构水平发挥的适宜空间密度(4.32m~2)。(5)构建适宜的空间密度(4.32m~2)激发儿童认知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