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隐喻的认知分析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jx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诗歌创作的基础砌块,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人大量运用隐喻不仅促使读者思考,发挥读者想象,并且激起他们的各种情感;隐喻的运用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含义,从而透过外在的表象深入到诗歌的内在结构,获得更深层的意义。正是因为隐喻的运用,诗歌才显得含义隽永,充满无限魅力和趣味。另一方面,诗人频繁借助隐喻表达思想,使诗歌变得复杂,故理解隐喻也就成了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传统的隐喻理解往往是建立在寻求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侧重于隐喻在诗歌中产生的效果和美化作用,忽略了隐喻产生的过程和读者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本文指出理解隐喻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思维的过程。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理论不断被运用到文学领域,尤其是以Freeman为代表的认知诗学( cognitive poetics),把新的认知策略运用到诗歌解读中,如把Lakoff与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和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运用于诗歌隐喻的解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本文以此为借鉴,运用认知理论来分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隐喻。艾米莉·狄金森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在学术界和评论界引起了持续轰动。不同领域的学者试图从各个角度对其诗歌进行阐释,解读。本文选取三首艾米莉·狄金森的代表性诗歌,以认知理论中的范畴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投射理论为理论依据,着力探讨了艾米莉·狄金森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隐喻或图式理论来创造奇特的想象和意象,阐明了其诗歌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开辟了新的视野。
其他文献
20世纪的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黑人文学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掀起了以托尼·
本文尝试将语用顺应论应用于译者主体性研究。首先,作者介绍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相关概念。语用顺应论是由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
不动产权籍调查是不动产登记的基础工作,权籍调查成果经不动产登记后,便具有法律效力.对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进行科学化、 规范化管理已成为不动产登记部门的迫切需要.本文以
近年来,大量媒体话语将超过中国传统适婚年龄的未婚女性称为“剩女”,“剩女”问题也成为不同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从批判话语视角解读“剩女”媒体话语的研究较为鲜见。本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