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B15-23H-2Kd单链三聚体在NOD小鼠体内诱生特异性CD8+T细胞的实验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1026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T1D)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但最终结果都是由于T细胞浸润胰岛,导致胰岛β细胞和其他一些相关细胞破坏,造成体内胰岛素缺乏和糖代谢失调。抗原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可以识别胰岛β细胞表面由MHC-Ⅰ类分子递呈的自身抗原肽,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等机制发挥细胞毒作用,从而破坏胰岛β细胞。因此对疾病期间出现的针对一些自身反应性抗原的T细胞的检测意义重大。在已发现的一些自身反应性抗原中Insulin抗原尤其是InsulinB15-23肽被认为是T1D的触发抗原,但是其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所以,对Insulin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监测尤为重要。MHC I tetramer技术是被公认的定量检测CD8+T淋巴细胞的工具。由于传统MHC I四聚体制备流程繁琐,而且低亲和力的InsulinB15-23抗原肽很难与MHC I重链和轻链分子形成稳定的MHC I单体,因此我们试图引入MHC-I单链三聚体技术(single chain trimer,SCT),制备InsB15-23H-2Kd单链三聚体。将InsB15-23抗原肽,轻链β2m和MHC I类分子重链用两个柔性接头(linker)依次连接成一个整体,提高抗原肽与H-2Kd分子的稳定性。同时,为增强抗原肽InsB15-23与抗原结合槽的锚合能力,并增加膜表达SCT的结构稳定性,我们在linkl与H-2Kd近抗原端引入“二硫键”,将SCT分子中重链“肽C末端结合区”的84位酪氨酸突变成半胱氨酸(Y84C),同时在linker1中引入一个半胱氨酸(L2C),使两个半胱氨酸残基间形成一个二硫键,帮助抗原肽更好地与抗原结合槽结合,即dtSCT (disulfide-trap).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实验室已经成功制备可溶性InsB15-23H-2Kd-dtSCT单体(以下简称sSCT),用于制备一种新型的四聚体,作为CD8+T淋巴细胞定量检测的工具。在sSCT单体的基础上,我们试图构建能够膜表达的InsB15-23H-2Kd全长SCT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体内诱生InsB15-23特异性CTL细胞的能力,从而鉴定sSCT是否有正确的立体构象。而为了提高CD8分子与H-2Kd的亲和力,进一步增强膜表达InsB15-23H-2Kd-SCT向特异性T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我们引入了Q115E的突变,构建得到一个真核表达质粒pInsB15-23H-2KdQ115Efl-dtSCT(以下简称mSCT)。用上述质粒免疫四周龄NOD小鼠,分别免疫一次和三次后,流式检测小鼠外周血以及脾脏细胞中CD8、 InsB15-23双阳性T细胞的数量。实验发现免疫三次后NOD小鼠的外周血CD8、InsB15-23抗原肽双阳性T细胞达到5.34%,高于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免疫NOD小鼠(1.04%和0.69%),免疫三次检测到的特异性CTL频率明显高于免疫一次。同时未能在脾脏中诱导出特异性的CTLs,而这群特异性细胞的靶组织胰岛中检测的结果也仅有1.3%,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NOD小鼠体内表达的sSCT分子具有正确的立体构像,能够在NOD小鼠体内诱导InsB15-23特异性CTL细胞。我们成功构建了有功能的InsB15-23H-2Kd-dtSCT融合基因,为制备新型H-2Kd-SCT四聚体作为CD8+T淋巴细胞定量检测工具,同时为选择性清除糖尿病模型NOD小鼠体内自身反应性InsB15-23特异性CTL细胞的实验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并积累了相关研究资料。同时也为其他自身反应性疾病的研究带来一些方法学上的启示。
其他文献
有机电致发光(OELD)是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低压驱动、高亮度、高效率以及能实现大面积彩色显示等优点。随着电致发光技术的发展,电子传输材料的
红豆杉细胞培养技术是解决紫杉醇药源紧张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不同培养方式和代谢调控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红豆杉细胞合成紫杉醇的能力。但是,目前红豆杉细胞培养仍然没有
纳米氧化锌(ZnO)是一种新型无机精细化工材料。ZnO作为一种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室温禁带宽度为3.37eV,自由激子束缚能为60meV,以其优越的特殊性质得到广泛的关注。而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可以用作低温超导材料、抗菌材料、催化剂材料和防静电材料等。本文中采用有机物为配位体制备了不同形貌,分散性好,无团聚的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材料,并对其生成机理和各种实验条件
本论文以Pbl2和PbCl2混合物的DMF溶液作为前驱体溶液,旋涂法制备了卤化铅薄膜,通过CH3NH3I蒸气处理将其转化为CH3NH3PbI3-xClx钙钛矿吸收层,组装了结构为FTO/c-TiO2/CH3NH3PbI3-xClx/spiro-OMeTAD/Au的平板结构太阳电池,研究了以Pbl2的DMF溶液加入不同量的PbCl2作为前驱体溶液所制备的卤化铅薄膜及相应的CH3NH3PbI3-x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