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的出现源于对50年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我国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除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外,还处于起步阶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既符合中国的现状,又顺应了世界的潮流。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过于集中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校本课程具体地说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无法照顾到具体学校具体学生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上需要校本课程来弥补。开发校本课程能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各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更好地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将使得教师经历一次角色转换的过程。他们将要从多年来国家课程的一贯实施者,转换成国家课程的实施者以及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本文拟通过对校本课程文献的梳理、对我校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以及对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和访谈,探索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重点是课程目标如何确定、课程如何组织、具体实施等问题。总结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得到的启示和反思,以期对不断进行的课程改革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