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蜚声文坛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于2002年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赢得无数赞誉。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从麦其土司小儿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藏族土司制度消亡的历史。小说通过描写麦其土司所在藏区麦其土司家族内部、各土司之间以及土司与中央政权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揭示了土司制度下藏民延续了多代的沉重生活以及土司制度在历史转型时期难以抗拒的走向终结的命运。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展现了浓郁的西藏民族风情,广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第五届矛盾文学奖评委认为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这样一部小说极具文学研究价值,被译成十几个国家的文字畅销海外。《尘埃落定》英文译本是由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以及其夫人林丽君共同翻译完成的,于2002年由当时美国波士顿的教科书出版商Houghton Mifflin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该英文译作很受英文读者欢迎,被洛杉矶时报评为年度畅销书。由于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该英文译本并没有在中国市场发行,迄今为止翻译领域鲜有对其英译本做出的相关翻译研究。中国许多优秀文学作品要想在世界文学领域获得应有的地位,首先需要相关语言的译作做为传播文学作品的桥梁,然后该译作需要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对文学作品进行英文翻译的任务至关重要,对成功的翻译进行研究也极具意义。本文以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语用综观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葛浩文夫妇翻译的《尘埃落定》英译本Red Poppies为蓝本,对该翻译过程进行分析。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整体视角解释语言的使用,提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翻译被看成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过程是按照一定的翻译标准将源语文本译成目标语文本的过程。以顺应论为视角,翻译活动同样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在翻译这种交际活动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译者不得不做出相应选择使其译本顺应特定的环境。本文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进行顺应以达到预期的翻译效果,并结合中英两文本中具体实例来进行详细说明。从语言语境(篇内衔接和线性序列),非语言语境(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和语言结构(语音、词语、句子)角度对译本(上下文衔接、语言文体特征、社会心理、称谓、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析,指出翻译实际是在翻译目的指导下,译者在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等层面做出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