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 设计基于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聚己内酯(PCL)和壳聚糖(CS)的双亲性三嵌段共聚物(MPEG-PCL-CS),并将其作为新型眼部药物运输体系,用以包载疏水性非甾体类药物双氯芬酸,从而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和穿透角膜屏障的能力。通过阳离子壳聚糖的静电相互作用,提高载药纳米制剂在眼表的滞留时间,从而达到提高药物眼部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频率和增加患者依从性的目的。 实验方法: 首先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和己内酯(ε-CL)以开环聚合法[1]合成双亲性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PEG-PCL)嵌段共聚物,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加入丁二酸酐及4-二甲氨基吡啶合成MPEG-PCL-COOH,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及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作为缩合剂,室温条件下得到MPEG-PCL-CS三嵌段共聚物。采用1H-核磁共振(1H-NMR)验证聚合物的合成,通过荧光光谱学法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 以双氯芬酸作为疏水性药物模型,采用共沉淀法[1]制备DIC/MPEG-PCL-CS纳米制剂,并评价纳米制剂的粘度和渗透压,考察其载药量、包封率和稳定性。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评价其理化特性,透射电镜(TEM)观察表面形态,动态光散射(DLS)测定其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用MTT法考察MPEG-PCL-CS共聚物对三种细胞的细胞毒性,德雷兹眼刺激试验(Draize test)评价DIC/MPEG-PCL-CS纳米制剂对兔眼的刺激性;体外释放实验考察药物的释放行为,以离体和在体角膜分别考察DIC/MPEG-PCL-CS纳米制剂的体内外角膜屏障穿透能力,并在兔眼内考察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实验结果: 我们首先合成了MPEG-PCL-CS双亲性三嵌段共聚物,1 H-NMR分析表明聚合物合成成功,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105nm、Zeta电位约为+8mV的DIC/MPEG-PCL-CS纳米制剂,FTIR分析表明制备DIC/MPEG-PCL-CS纳米制剂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其他新的化学反应;XRD与DSC结果分析表明纳米制剂中双氯芬酸结晶度下降,提示其溶解度提高;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MPEG-PCL-CS嵌段共聚物对三种细胞无明显毒性,眼刺激实验结果表明该双氯芬酸纳米制剂对眼表组织无明显刺激作用,体外释放实验证实双氯芬酸可以缓慢的从纳米载体中释放出来,8小时累积释放量约为73%,体内外角膜穿透实验显示双氯芬酸纳米制剂具有更好的的角膜穿透能力,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相比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双氯芬酸纳米制剂可以有效提高房水中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实验结论: 基于MPEG-PCL-CS嵌段共聚物的纳米制剂对眼部无毒无刺激,在眼表给药后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水溶性、角膜屏障穿透能力和眼表滞留时间,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作为眼部给药体系的一种优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