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广西德保县和隆安县两个壮族人群聚集地区的妊娠夫妇建立出生队列,调查壮族孕妇一般资料及孕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其孕期运动锻炼对出生结局的影响,并通过检测新生儿脐带血相对端粒长度,探索孕妇孕期的运动锻炼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系。方法:建立基于人群的出生队列,此次研究选择广西壮族人群聚集的德保县和隆安县,于两地妇幼保健院及人民医院纳入前来建卡及产检的孕妇与其配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及配偶的基本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孕早期的环境暴露情况及孕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等,并收集其孕期检查结果,随访其出生结局及新生儿一般情况。收集新生儿脐带血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平均相对端粒长度。利用SPSS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215例单胎活产结局的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孕妇平均年龄28.47岁(28.47±5.24),其中年龄最小孕妇15岁,最大年龄44岁;配偶平均年龄31.43岁(31.43±5.80),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54岁;孕妇BMI均值为(20.37±2.57)Kg/m~2;孕妇中孕期无业者占57.3%,从事职业者占42.7%;初产妇占42.2%;孕妇产期血红蛋白均值为112.78±12.03g/L,轻度贫血的孕妇有295例,占24.3%,中重度贫血的孕妇有155例,占12.8%;配偶体质指数均值为(22.28±1.99)Kg/m~2。分娩新生儿中,平均胎龄为(38.60±1.45)周,早产儿有63例,占5.2%;剖宫产占28.9%;男婴占53.0%;平均出生体重3115.5±434.09g,SGA占14.6%,LGA占4.9%;出生身长均值为(50.34±1.99)cm,最大身长58cm,最小身长32cm。孕期有规律运动锻炼习惯的孕妇591例,占48.6%;其中按美国疾控中心孕期运动指南标准达到推荐运动量标准的有392例,占32.3%,有规律运动但运动量未达到推荐标准的孕妇占16.4%;孕妇参加运动的类型最多的为散步有44.5%,其次孕妇参加的运动类型还有羽毛球、慢跑、广场舞等。有46.7%的孕妇只参与一种运动,有1.9%的孕妇参加两种及以上类型的运动;有29.4%的孕妇每周参加运动大于5次,13.3%的孕妇每周参加运动3~4次,5.9%的孕妇每周参加运动1~2次;14.2%的孕妇平均每次运动持续时间达到1h及以上,34.8%孕妇每次运动时间在30~59min之间,1.9%的孕妇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在0~29min之间。不同运动活跃水平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早产儿发生率、分娩方式等均无差异(均有P>0.05),而单因素分析发现,在不同运动锻炼活跃组其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及出生体重Z值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均有P<0.05),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期运动锻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增长有显著关联。上述1215例的研究对象中共有981例成功收集到脐带血标本,检测其脐带血相对端粒长度,剔除46例端粒异常值的对象,最终纳入935例对象进行分析。按孕妇职业分层后,在孕期无业的孕妇中,无运动组其新生儿相对端粒长度为1.067±0.311,未达推荐量组为1.134±0.297,达推荐量组1.138±0.316,方差分析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32),两两比较示,达推荐量组新生儿端粒长度大于无运动的新生儿端粒长度(P=0.018),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孕期无业的孕妇中孕期规律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与较长的新生儿平均相对端粒长度有关。结论:孕期体育锻炼可能促进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增长,有利于新生儿宫内发育,可为后续国内制定针对孕妇人群的运动指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初步探索发现在孕期无业的孕妇中,孕期规律地参加运动锻炼和较长的新生儿脐带血端粒长度有关联,提示孕期锻炼有助于端粒初始设置长度的维持,为进一步研究端粒长度的胎儿程序化生物假说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依据和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