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一直是衡量金融系统性风险累积的一个核心指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否可控,这对于能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产品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但要素市场的改革却很缓慢,存在严重的要素价格扭曲现象。于是,矫正要素价格扭曲,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旨在此背景下,研究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经验分析,为消除要素价格扭曲和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利用扩展性的C-D生产函数测度了我国2005-2016年各省市的资本、劳动和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并构建了总要素价格扭曲,发现我国要素价格扭曲存在以下变化特点:在2005-2008年间,总要素价格扭曲处于下降趋势;在2009-2014年间,总要素价格扭曲处于上升趋势;在2015年和2016年,总要素价格扭曲又有所缓解。这一期间,资本和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的变动与总要素价格扭曲的变化基本一致,而劳动价格扭曲的变化不大;资本和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的程度要大于劳动要素。第二,在理论分析要素价格扭曲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检验了要素价格扭曲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总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要素价格扭曲会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各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具有正向作用,但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劳动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促进作用最大,能源价格扭曲的影响次之,资本价格扭曲的影响最小。要素价格扭曲的影响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中西部地区要素价格扭曲对不良贷款率的作用要大于东部。第三,在供需失衡视角下,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通过产能过剩和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传导机制。本文利用DEA方法测度了各省市2005-2016年供给端的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的变化趋势和5000户工业企业景气扩散指数中设备利用率的趋势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利用中介效应方法和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对要素价格扭曲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总要素价格扭曲和各要素价格扭曲均能够通过抑制产能利用率和居民家庭消费,加剧产能过剩和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从而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即存在“要素价格扭曲—产能利用率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和“要素价格扭曲—居民消费需求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的传导路径。第四,在效率损失视角下,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通过金融效率和金融杠杆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传导机制。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各省市2005-2016年的金融效率,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对金融效率和金融杠杆的中介机理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总要素价格扭曲和各要素价格扭曲均能够通过抑制金融效率和提高金融杠杆,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即存在“要素价格扭曲—金融效率下降和金融杠杆升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的传导路径。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给出了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文从要素价格扭曲视角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的成因,为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目前学界从不同方面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也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的经济效应,但对于要素价格扭曲如何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关文献却较少涉及,本文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第二,全面系统性的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传导机制。本文并不是简单的分析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产生的直接影响,还在产能过剩、消费需求、金融效率和金融杠杆四个方面检验了要素价格扭曲影响不良贷款率的传导路径,发现要素价格扭曲主要通过加剧产能过剩、抑制居民消费需求和降低金融效率,以及增大金融杠杆,来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因此,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推动要素市场化和控制银行风险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