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梦龙先生提出的“三主”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如何将“三主”思想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却见解不一。一方面,对于如何践行“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一直没有统一的论断;另一方面,对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哪个地位更重要也见解不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对话教学”这一理念,不仅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在对话层面有机统一起来,也确定了对话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地位。虽然学界对“对话教学”的内涵和方式都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但我发现学界对“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缺乏应有的关注。虽然有一些声音提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但都没有结合系统的心理学概念来探究学生心理与教学策略制定以及教学效果的关系,以至师生“对话”难以切实实行,“对话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成了一种空泛的倡导。本文以心理学上的依恋理论为依托,基于依恋理论对依恋类型的基本分类,对上海市中国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父母依恋类型、学生对父母的信任程度、学生对语文教师的信任程度以及语文阅读课上的参与对话的程度等。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研究将青少年依恋理论运用于语文对话教学中的可行性,通过数据分析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通过对问卷作答情况以及统计数据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青少年依恋模式——以语文教师为依恋对象的“学生-教师”依恋模式,并对这一依恋模式的形成过程、形成原因、分类和特征、与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影响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在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根据青少年依恋的不同类型,即青少年不同的心理行为模式来制定相应的“对话”策略,从而努力在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普遍意义的安全型“学生-教师”依恋关。在这种安全型“学生-教师”依恋关系的基础上,学生信任老师并希望与老师沟通,语文教师能够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对话,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思考,激发起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为语文阅读学习的乐知者,最终实现有效的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