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是一项实证性研究。其目的在于检验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心理亲近度”这一构式的心理现实性,探索学习者的心理亲近度与其所学单词的加工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并试图探究实验中所使用的目标词的下列几种特性可能对学习过程造成的影响:词频,词汇意义的具体性和词性。本研究的受试是15名来自湖南大学日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和2名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学生按要求使用事先编写好的程序,在电脑上独立完成了一项词汇学习任务,同时回答了程序中包括的各项指示学习者对于目标词的心理亲近度的问题,并于学习任务完成一周后完成了一份关于所学单词的测试卷。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发现:首先,在本研究中,学习者针对目标词的心理亲近度有所不同,某些类别的词汇较其它类别的而言更容易带来亲近感。与其他词汇相比,学习者感觉一些词汇对他们而言更亲近。其次,词汇的加工深度与学习者的心理亲近度的值成反相关,尽管此种相关的强度说明其不足以作为加工深度的有力预测指标。第三,学习者的心理亲近度随目标词的词频变化而变化。第四,学习者的心理亲近度随目标词的具体性变化而变化。第五,目标词的不同词性对学习者的心理亲近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文章进一步对英语词汇学习和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词汇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亲近度。为促进学习者对目标词的加工而试图提升学习者对于目标词的亲近感程度时,应当考虑到词汇特征如词频和具体性的影响,以及来自社会文化背景的某些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时更注重那些对学习者而言亲近感较差的词汇。另一方面,学习者应根据自身对目标词的亲近感适当调整词汇学习。对于那些亲近感不强的单词,为提高学习时对其加工的深度,更应额外引起注意,通过各种手段削弱较差的亲近度对词汇学习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让人感觉亲近的单词,学习者更应当利用这些单词给其带来的“良好的感觉”以促进自身的词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