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出工业文明,进入一个通讯和技术伟大变革的信息技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网络开始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教育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在给教育变革和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现状以及学科边界不断弱化的趋势,教育必须积极调整自己的定位,开放自身体系,方能适应变化的现实世界。为了迎接挑战,学校教育必须努力实现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的教育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这一基本点。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充当着重要推动力和先锋的角色,教师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构成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元素。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知识智能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有较好的信息意识,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迅速敏锐地感知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并自觉遵守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愿意把信息教育的内容付诸于将来的教育实践。在目前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之下,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获取和整合信息,是师范生信息素养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 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分析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信息素养培养是信息化社会中的教育新观念;深入探讨了发展演变中的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及内容;通过分析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专业化教师的保证,论述了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并确定了本论文的写作起点。 论文第二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从分析和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入手,通过比较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提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论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指导思想及其特点,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 论文第三部分是对理论研究的具体实践部分,主要探讨了如何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并尝试建构信息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时,要统筹兼顾,为师范生设计和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师范生在完成“任务”中获取信息并学会加工、处理和创新信息;同时,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指导下,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并对情境化启导学习模式、基于案例的发现学习模式、基于资源的协作型学习模式、集体授课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