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替莫唑胺-PLGA纳米缓释微球(TMZ-PLGA-MS)于大鼠颅内释放规律。复制出较稳定V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通过其影像学检查分析大鼠胶质瘤模型成瘤率、影像学特点。分析TMZ-PLGA-MS对载瘤大鼠生存期的作用,观察其影像学变化及肿瘤病理学变化。研究方法:采用7.5%载药量的TMZ-PLGA-MS片剂置入大鼠颅内硬膜下,不同时间点取出,利用高压液相色谱仪计算片剂中剩余的TMZ含量,绘制TMZ-PLGA-MS于颅内随时间释放曲线。利用大鼠立体定位仪将C6胶质瘤细胞植入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复制出稳定的大鼠颅内胶质瘤模型。植入7天后行大鼠头颅核磁3D增强扫描,计算成瘤率,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动物模型复制完成后,随机分为五组:TMZ-PLGA-MS植入组(T1组),TMZ植入组(T2组),PLGA植入组(T3组),TMZ口服组(T4组),空白对照组(T5组),每组10只模型动物。大鼠于16天时行再次行MRI扫描,比较肿瘤体积变化,后每组随机抽取2只开颅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剩余每组8只大鼠用于观察生存期,进行生存分析,生存曲线的绘制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研究结果:高压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TMZ-PLGA-MS颅内释放规律的检测,药物于颅内释放时间达14天以上;行大鼠核磁扫描显示52只于右侧尾状核头处出现异常信号,大鼠成瘤率达86.7%。动物模型影像学特点:右侧尾状核头出现长或等T1信号,长T2信号,增强MRI扫描提示局部病灶呈明显强化。T1至T5组组间肿瘤体积进行方差分析:T1组与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组和T5组、T4组和T5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NA、Ki-67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核呈棕色,FⅧ-Rag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呈棕色,T1组与其余各组比较下调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组至T5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天、26.5天、26天、27.5天、23.5天,采用时序检验,各组大鼠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6胶质瘤细胞植入于Wistar大鼠颅内尾状核头部位可以得到稳定的动物胶质瘤模型,成瘤率达到实验需求;MRI适用于观察大鼠胶质瘤模型的影像学形态,所呈现的大鼠胶质瘤模型图像比较直观、可靠;替莫唑胺-PLGA-MS颅内释放率测定可以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MZ-PLGA-MS在大鼠颅内释放达14天以上,满足颅内局部间质内缓释药物用药要求;3.OTMRI以及3Dslicer技术可以用于肿瘤体积的计算。TMZ-PLGA-MS植入组与TMZ植入组、TMZ口服组、PLGA植入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可以明显抑制大鼠胶质瘤体积的增长,更加有效的降低大鼠肿瘤组织PCNA、Ki-67指数及MVD表达,显著提高载瘤大鼠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期,说明替莫唑胺-PLGA纳米缓释微球具有颅内抗Wistar大鼠C6胶质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