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肢端获得性色素痣(Acquired melanocytic nevus,AMN)与早期恶性黑素瘤鉴别诊断困难,以往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肉眼观察对于早期皮损敏感性差,易导致漏诊或误诊;而盲目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如遇到多发性皮损很难做到逐一活检,且容易发生转移或复发等危险。因此,早期、无创的诊断方法尤为重要。皮肤镜可无创性的观察表皮下部、真皮乳头层和真皮深层等肉眼难辨的皮肤结构与特征,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早期无创鉴别诊断黑素细胞良恶性肿瘤。但目前诊断标准均基于国外的皮肤镜研究基础,本文旨在研究国人的肢端获得性色素痣皮肤镜特征,选取通过皮肤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病例,回顾分析皮肤镜特征,最终进而利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寻找其因种族、部位而不同的差异,分析国人肢端获得性色素痣的皮肤镜特征征象,统计各特征模式出现的频率、好发部位及色素痣各模式是否与病理存在特殊的对应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对于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发生,为患者选择正确的、适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临床及病理拟诊为获得性色素痣的105名患者117处皮损,对其皮肤镜图像进行分析。105名患者中男35名,女70名,年龄3-73岁,平均38岁。由2位经相关皮肤镜判读培训且富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分别对皮损的镜下形态进行分析。同时将组织病理学作为诊断的金标准,组织病理诊断由2位皮肤病理专家在不了解皮损在皮肤镜下特征的情况下分别进行。选择经过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色素痣的皮肤镜照片及病理照片,对比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色素痣的皮肤镜模式,分析国人肢端获得性色素痣的皮肤镜特征征象,统计各特征模式出现的频率、好发部位及色素痣各模式是否与病理存在特殊的对应关系。结果在117个获得性色素痣皮损中,最常见到的皮肤镜模式是皮沟平行模式,共45个(38.5%),其次为纤维样模式28个(23.9%),网格样模式17个(14.5%),混合模式10个(8.5%),均质模式8个(6.0%),球状模式7个(6.4%),网状模式2个(1.7%)。与国外文献[1]对比,纤维样模式出现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89,P<0.05),但与国内文献[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u=0.251,P>0.05),说明国人肢端获得性色素痣纤维样模式的出现率比白种人高。其余模式出现的频率与国内外文献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各皮肤镜模式在皮损中的分布状态来看,皮沟平行模式在掌、足跖部位分布的比例大致相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u=0.15,P>0.05),但在足部易摩擦部位和非摩擦部位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u=2.29,P<0.05);纤维样模式、网格样模式几乎均分布于足跖(u=4.54、u=2.67,P<0.05),且均位于足部易摩擦的部位(u=5.10、u=3.74,P<0.05);球状模式、均质模式、混合模式在掌、足跖分布位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皮肤镜模式所对应的病理均不完全是单一的,可表现为交界痣、混合痣、皮内痣中的一种或多种。结论1.本研究纤维样模式出现的频率与国外文献[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国内文献[2]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国人肢端获得性色素痣纤维样模式的出现率比白种人高。皮沟平行模式、网格样模式、混合模式、均质模式、球状模式、网状模式出现的频率与国外文献[1]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2.纤维样模式、网格样模式几乎均分布于足跖,且均位于易摩擦的部位。3.每种皮肤镜模式所对应的病理均不完全是单一的,可表现为交界痣、混合痣、皮内痣中的一种或多种。一种皮肤镜表现并不指示单一的色素痣类型。